高校学术不端折射高校教育绩效评价机制的缺陷
发布时间:2018-11-27 点击率:0
摘要:近年来,学术造假及抄袭剽窃等学术不断的现象屡屡发生,造成了非常恶劣的社会影响。该类事件从表面上来看,为了满足毕业、评职称而采取剽窃等学术腐败行为,是受就业压力以及利益驱使的。但从高校的政策等深层次原因分析,折射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绩效评价机制存在的严重缺陷,应引起相关主管部门的重视与反思。如何进一步完善高校教育绩效评价机制,从制度层面杜绝学术造假,维护学术尊严,增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是一项非常迫切的任务。CNKIpro论文查重网提供中国知网查重入口服务,所有论文查重系统均来之官网检测,查重报告均支持验证真伪!不论您学习哪个专业,写作什么类型的论文,只要您有文本相似度检测的需求,知网查重检测系统总有一个版本适合您。
关键词:论文抄袭事件 高校教育 绩效评价机制
一、问题提出
近年来,学术造假及抄袭剽窃的现象屡见报端,如浙江某大学的论文造假事件、西安某大学教授质疑四川某大学院士学术造假、广东某学院副教授被指剽窃重庆某学校本科生毕业论文等,可见论文抄袭不是一个孤立的学术腐败的事件。该类事件从表面上来看,是这些人为了满足毕业、评职称而采取剽窃等学术腐败行为,是受就业压力以及利益驱使的,但从高校的人事政策与职称评定等深层次原因分析,折射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绩效评价机制的存在严重缺陷,应引起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与反思。如何进一步完善高校教育绩效评价机制,从制度层面杜绝学术造假,维护学术尊严,增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是一项非常迫切的任务。
二、论文抄袭事件的制度剖析
1、现行的高校教学水平评估机制是造成高等院校科研风气浮躁的根本原因。科学、合理、全面的指标体系是教学评估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教学评估实际操作的内容依据,也是高校进行教学建设的指南,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但现行的指标标准却存在较多不尽合理的地方,如在教学水平方面过分强调教师科研作用,忽视了学校的根本任务---提高教学水平。教学水平评估指标的不合理起到了误导作用。一些高校为了提高自己的科研排名,通过高额资金来诱使教师多发文章,只重短期效益,不注重学术质量的提升和学术队伍的长期培养。化钱买项目与sci论文评职称这种学术腐败行为已熟视无睹。
2、高校过于量化的科研评价体系与管理机制,是造成高等院校风气浮躁的根本原因。高校职称评审机制过度强调科研成果,这种科研评价体系类似于地方经济发展GDP指标式考核,大弊端就是重量不重质。如科研被量化成项目的数量多少和经费多少,论文看的也主要是发表的数量。有的重点大学要求高一点的,要看发表国内一级论文和SCI检索(即科学引文索引)、EI检索(即工程索引)以及被引用的论文次数的多少。为了寻找“加分”因素,追求量化分数大化,许多教研人员根本不把精力放在科研上,反而放在如何发表文章上面。他们常年在外跑科研项目、找关系发表论文,个别人员甚至伪造成果、抄袭剽窃,学术腐败现象层出不穷。
3、利益驱动是造成高等院校风气浮躁的重要原因。但目前各高校考核教师,基本是重论文、论文发表数量和SCI(即美国《科学引文索引》),论文与票子、房子、位子等自身利益挂钩,这些硬性考核指标导致科研人员坐不得“冷板凳”。在无形的压力下,浮躁心态逐渐蔓延,有的教师不是认真搞研究,而是热衷“搞关系”,拉项目,充当“学术包工头”。有的教师一年发表十多篇“核心刊物”论文,年底得表彰。
4、高校扩招过度和研究活动增加是高等院校风气浮躁的重要直接原因。大学的过度扩招和研究活动增加使得学校的管理负担过重,于是很多大学采用了量化管理方法,以发表论文数量作为考核标准。量化管理造成质量下降,创新受阻,助长了造假和机会主义。而管理层次过多,效率不高,也容易使上下相互蒙混过关。
5、分配研究资源和经费制度缺陷。在中国学术界,一些学术机构的领导者和研究经费管理部门官员,在分配研究资源和经费时,不公正、不公开、不透明,而揭露这一现象的努力遭到压制,是导致学术剽窃现象持续存在的体制原因。
6、教育体制内整体缺少减少失范、防范失范的制度是高等院校风气浮躁的重要制度原因。长期以来高校学术不够规范甚至失范,一方面,对于校方来说,处理学术不端事件,可能影响学校形象、影响自身政绩;另一方面,处理学术不端事件,可能牵涉到诸多既得利益,包括申请课题、争取经费;此外,校方明白,不少教师的不端行为,其实是各类不合理的量化指标所逼出来的,包括经费指标、课题指标、论文指标、专利指标,导致大学校园充满浮躁与急功近利。
1、完善现行的高校教学水平评估机制。科学、合理、全面的指标体系它不仅是教学评估实际操作的内容依据,也是高校进行教学建设的指南,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通过完善现行的高校教学水平评估机制,提高教学水平,确保人才的教学质量。
2、改变高校过于简单的量化的科研评价体系与管理机制。打击学术造假,当务之急,要清理滋生造假的土壤,改变目前以论文数量为主的考核导向,建立以论文质量为导向的考核体系,从源头上扭转急功近利的学术风气。
3、建立全国性的学术打假机构。打击学术腐败,走出“自己人监督自己人、自己人查处自己人”的模式,对政府资助项目真实性进行调查,造假者在一定年限内不能参与政府资助的研究项目。
4、建立打击学术造假法律制度。在我国,论文作假严厉的处罚莫过于解聘和解除公职,与造假成功获得的巨大名利相比,风险很小。韩国,在“克隆之父”黄禹锡造假事件后,不但首尔大学撤销了其教授职务;韩国检察机关也对黄禹锡及其科研小组进行调查,认定他欺诈挪用“政府科研资金”,对其提起诉讼。
5、依靠制度约束,发挥社会监督和法治力量,多管齐下,才能使学者不愿违背、不敢违背、也不能违背学术道德,学术造假这个毒瘤才有可能越来越小、直至终被铲除。
结论:治理学术腐败是一项综合工程,只有完善高校教育绩效评价机制,从制度层面杜绝学术造假,维护学术尊严,才能增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这也是一项非常迫切的任务,关系到未来社会人才的培养问题。◆
作者简介:赵红梅(1967—),女,辽宁金融职业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经济理论、产业经济。
来源:管理观察 2009年34期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