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学术不端现象透视
发布时间:2018-11-24 点击率:0
【摘要】由于社会、学校、研究生自身等诸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种种学术不端现象,本文将从学校和研究生自身两个层面探寻解决研究生学术不端问题的方法与途径,以求改进研究生学术风气,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CNKIpro论文查重网提供知网查重免费入口服务,所有论文查重系统均来之官网检测,查重报告均支持验证真伪!不论您学习哪个专业,写作什么类型的论文,只要您有文本相似度检测的需求,知网查重检测系统总有一个版本适合您。
【关键词】研究生;学术不端;应对措施
近年来,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时有曝光,这一问题已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广泛关注。但被曝光的问题毕竟是少数,无法反映出这一问题的全貌,正如布劳德与韦德所指出的,“每有一个大作弊者被揭露出来,就会有一百多个类似的大作弊者逍遥法外。……每一起被揭露出来的大作弊,代表了大约十万起隐藏在沼泽般的科学文献废纸中的大大小小的作弊。”[1]目前,从各方反映的情况来看,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已成为高校里一种非常普遍的问题,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严重影响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本文拟对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表征及根源展开分析,进而探寻解决这一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研究生学术不端现象的表征
1.论文写作过程中的不端行为
(1)抄袭剽窃现象。抄袭剽窃是研究生学术不端明显的表现之一,也是恶劣的学术不端行为。抄袭剽窃分为显性抄袭剽窃和隐性抄袭剽窃,显性抄袭剽窃是将他人作品通篇或大篇幅、大段落据为己有,网络技术的发达为显性抄袭者提供了便利条件,通过简单的“复制”、“粘贴”就可完成;隐性抄袭剽窃主要是偷用别人的观点和思想,再胡乱拼凑一些论据就改装成为另外一篇论文。
(2)弄虚作假现象。弄虚作假主要指伪造、纂改实验数据和引文不实。为了数据能为自己的观点服务,就随意伪造、纂改他人或自己的实验数据,以方便论文顺利完成。引文不实是指引用他人观点却不加注明,或二次引用他人论文中的引文却未查证,或在参考文献中列出大量并未参考甚至没有阅读过的文献,以证明自己掌握此学科的学术前沿实现迷惑他人的目的。
(3)滥竽充数现象。滥竽充数是指研究生把某一门课程的作业当做“万金油”,“一稿通吃”,以应付一门或多门课程的作业任务;或借用其他专业的论文以应付本专业的论文任务,常见的就是借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的论文应付政治公共必修课的论文任务。
(4)粗制滥造现象。粗制滥造现象多出现于研究生参与编著的图书作品中,研究生编书或编著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与专业相关的图书,但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书而是普及类读物;一类是与专业无关的图书,这类图书多是研究生为了赚取生活补贴,为一些文化出版公司打工,按照相关要求为其炮制的图书。这两类编著的共同点就是观点老套、毫无新意,于读者于社会都毫无裨益,只会浪费社会资源,为读者买书徒增选择的烦恼。
2.论文发表中的不端现象
(1)一稿多发现象。一稿多发主要包括一稿多投和一文分发两种形式。一稿多投是指把一篇论文投向不同期刊,其结果往往导致一稿两发或多发。一文分发是指把一篇论文的主干保留、思想保留,只是将部分段落稍作修饰调整便再次或多次投稿。一稿多发浪费了学术出版资源,欺骗了广大读者,易引发版权纠纷,社会影响极坏。
(2)署名不端现象。署名不端主要包括署名互搭便车、署名中的不合理排序两种现象。署名互搭便车主要发生在同学和朋友间,将署名权互相赠与,这次你赠我,下次我赠你,以增加发表论文的数量。署名不合理排序主要发生在师生间,学生为了在核心期刊发表由自己撰写的论文,只有借助导师的知名度才能顺利发表,这时只好把作者的位置让给导师,自己屈居第二作者。
二、产生研究生学术不端现象的根源
造成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很复杂,本文拟从社会、学校、研究生自身三个方面进行初步分析。
1.社会方面
(1)社会及学术界不良风气的影响。高校、科研机构不是与世隔绝的,不可避免地也会受到社会上浮躁、急功近利、拉关系等不良风气的侵扰。受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国内一些高校、科研机构行政味十足,“学而优则仕”成为众多学者的奋斗目标,潜心搞学术的越来越少,这一现状对广大研究生产生了较大影响。同时,学术界自身不良的学术氛围如北大王铭铭事件、上海吴黎明丑闻等对研究生的影响更为直接。
(2)学术期刊把关不严。现在有的学术期刊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迫于经济压力,向作者收取版面费。收取版面费的直接后果就是不计论文质量,只要交版面费论文就会发表,这就为研究生的学术不端行为打开了便利之门。“一篇论文能否发表取决于作者、编辑和审稿人间的相互作用”[2]由于没有完善的编辑责任制,审稿人和责任编辑一般不承担因发表抄袭剽窃之作的事后追究责任,再加上学科交叉,编辑对新兴学科无法把握新动态,学术刊物激增,编辑没办法对所有刊物发表的文章一清二楚,这些为研究生的学术不端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3)就业竞争压力大。现在,由于就业形势严峻,加大了研究生的就业压力。虽然多数学校对研究生毕业时是否发表论文不再要求,但是毕业生为了增加自己的就业砝码,他们仍旧会想尽办法发表论文。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毕业时的就业意向多为科研单位,科研单位在接收毕业生时会考虑毕业生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此外,博士研究生毕业时,如果没有三五篇论文发表,他们也会觉得颜面无光。
2.学校方面
(1)奖学金的马太效应。通常情况下,学校评定研究生奖学金的硬性指标主要看是否有论文发表。研究生们为了获得奖学金,不管论文质量,加速发表论文并尽量降低发表周期。这笔经济账是很划算的,因为奖学金可以支付期刊收取的版面费用。因为奖学金的马太效应,他们通过发表的论文可以获得当年的奖学金,在此基础上还可获得其他奖励。
(2)导师纵容以及导师学术不端。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被导师发现后,导师对其行为纵容。研究生在学期论文中抄袭剽窃,导师发现后不但不对其教育反而给其及格以上的成绩。因为学校要求学生在每学期结束时给导师打分,导师为了维持虚假的良好师生关系不得已纵容学生。还有的导师本身就没有良好的学术素养和职业道德,他们自身就存在着学术不端行为,没有给研究生树立良好榜样。
(3)研究生课程质量低下和没有统一的学术规范体例。很多导师给本科生、研究生上课内容基本相同,针对研究生并未开设前沿的学术课程,研究生自然会将本科时的论文交给导师。高校对研究生的学术规范没有统一体例要求,也未设置专门的课程进行教育。即使在同一所学校、同一院系甚至同一学科,不同导师对学生论文写作的规范要求也是不一样的。没有规范的学术教育,研究生对引用、注释等学术论文中基本的要求都没有明确统一的认识,自然无法坚持学术道德操守。
3.研究生自身
(1)学术素养低。由于高校的连年扩招和就业竞争压力的加大,为了躲避本科的就业而读硕士研究生,为了躲避硕士就业的压力又读博士研究生,研究生们并未真心向学,不想寒窗苦读,也不想“十年磨一剑”,而只是为了获得一纸更高的学历从而获得更高的就业门槛。此外,中国的应试教育使研究生为了应付各种考试花去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的研究生因为生活困难不得不在外做各种兼职,无法将全部精力放在学术研究中。这些原因导致研究生的学术素养低下,没有广博的学识,无法创新,就会出现学术不端行为。
(2)学术道德意识淡薄。学术素养与学术道德是相互关联的,学术素养的低下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术道德意识的淡薄。此外,导师作为施教者,往往只侧重技术规范的传授,忽视学术道德素质的培养,这就使得研究生缺乏学术规范意识,在面临角色利益冲突时,守不住学术道德底线。
三、解决研究生学术不端现象的措施
研究生学术不端现象影响恶劣,它会影响到一个民族的创新精神,进而影响国家的长远发展。所以,我们要采取一切有效措施,严惩和根治这一不良现象。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造成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多种多样,遏制学术不端行为是一件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方面同心协力和不懈努力,但重要的还是应该在学校管理和研究生教育上下功夫。
1.学术道德操守教育。在研究生开启学术生涯之初,应特别注重培养他们的基本学术道德素质,使学术规范内化为他们的学术良心,这对研究生严肃、规范地开展学术研究工作非常重要。应将学术道德操守教育纳入研究生入学教育和日常学术活动中,同时将学术道德教育和研究生公共政治理论课相结合,通过多种途径提高研究生的学术道德素养。
2.学术体例规范教育。2004年8月,教育部发布了我国建国以来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规范》详细阐述了学术基本规范、学术引文规范、学术成果规范、学术评价规范和学术批评规范。为了统一体例,各高校可以在《规范》的基础上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把研究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格式细节都进行详细规定。对研究生规范学术体例,可以使研究生在从事学术研究之初即建立起规范的学术体例,用学术规范来指导自己的学术研究活动。
3.引进先进的防论文抄袭技术。建立一个以网站为平台的“论文防抄袭扫描系统”软件,这个软件可集合已出版的经典文献、学术著作、核心期刊和商业数据库等,同时涵盖了公众可以在互联网上查到的存档文件,以及提交到这个网站的所有学术论文。如果通过这个软件扫描测试相似度超过一定的比例,即视为抄袭,学校将对其给以严肃处理。
4.建立导师责任追究体制。导师不仅是研究生学业上的导师,更应是人生的导师。导师与研究生之间存在着某种契约关系,如果研究生出现学术不端行为,导师将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这是导师监督指导研究生不力的结果。通过建立导师责任追究体制,研究生发表的论文必须经过导师审核同意,使导师真正对研究生的学术行为负起责任,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有效遏制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W.布劳德,N.韦德.朱进宁,方玉珍译.背叛真理的人们[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2]彼德·A·劳伦斯.王丹红,编译.学术论文产出的“政治经济学”[N].科学时报,2003,4.
作者简介:
李建伟,男,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党政办公室,助理工程师。
冯伟光,女,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助理研究员。
刘昌磊,男,山东济宁人,现供职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学生工作处。
来源:出国与就业·就业 2010年8期
.—— END ——.
- 上一篇:谈谈“学术不端行为”的表现和界定
- 下一篇:例析化学教研论文写作中的“学术不端”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