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对学术不端行为的防治对策
发布时间:2018-11-17 点击率:0
近年来,由于社会转型期的体制缺陷,在简单量化的评价机制的影响下,各种学术腐败、学术不端现象日益加剧,严重影响到了我国学术界的研究风气,导致学术公信力下降。因此,探讨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及其主要表现形式,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是本文写作的主要目的。CNKIpro论文查重网提供中国知网查重官方入口服务,所有论文查重系统均来之官网检测,查重报告均支持验证真伪!不论您学习哪个专业,写作什么类型的论文,只要您有文本相似度检测的需求,中国知网查重检测系统总有一个版本适合您。
一、学术不端行为及其主要表现
(一)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
基于既有的研究对学术腐败与学术不端行为的概念辨析,笔者认为,学术不端行为主要指学术工作者在其学术研究过程、学术论文写作、学术著作出版等方面的不规范及不正当行为。它与学术腐败既有相通之处,但在行为主体、行为性质及危害程度等方面又有不同之处。
对只是学术研究者的个人行为,未使用公权力的学术造假、抄袭剽窃、粗制滥造、低水平重复、自我复制、一稿多投等行为称之为学术不端行为较为合适。这也符合上的一贯称呼,上一般把捏造数据、篡改数据和剽窃三种行为称为学术不端行为。目前在我国学界也较多使用学术不端行为一词,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2004年发布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即规定“伪注,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等,均属学术不端行为”。
(二)学术不端行为的主要表现
有学者将学术不端行为的表现形式概括为6个方面:抄袭剽窃;夸大、注水学术荣誉;强行在他人成果上署名;数据作假;注释作伪(伪注);低水平重复。目前,我们在日常编辑工作中常见的形式有——
1.各种变相的抄袭剽窃行为。主要有隐性剽窃法、化名抄袭法、署名抄袭法、拼装法、明编实抄法、抢先发表法等六种。2.各种变异的重复发表行为,主要有原文复制、剪辑拼接、冷饭热炒、改头换面、组合衍生、辑录汇编、引用失当、交叉重发、变换文种等九种变异形式。3.实验、调查数据造假行为。4.名不副实的假合作行为,主要有强行在他人作品上署名、出资合作署名、作者互相交换合作署名等。5.参考文献使用的不规范行为,主要有引而不著、著而不引、过度引用、不必要的自引、模糊注引等多种形式。
二、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原因——以学术出版者控制职能为视角
众多学者主要从学术管理制度不合理、学术评价机制与监督惩罚机制不完善等方面对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原因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但对学术期刊在学术不端现象存在、蔓延之中的角色与作用少有论及。我们认为学术出版者控制职能的弱化,以及伪学术期刊的适机猖獗是学术不端行为蔓延炽盛的有力推手。有学者也认为:“学术出版者控制职能的弱化是伪劣学术作品问世流传的直接、关键的因素,对学术出版者控制职能弱化的原因及强化其控制职能的路径进行探究,是反学术失范课题中有意义的着眼点。”
在防治学术不端行为与推进学术规范建设中,大部分学术期刊都能保持严谨的学术态度,倡导和遵守学术规范,尽力遏制各种学术腐败和不良现象。但是,由于近年来整个学术生态环境的恶化,面对各种学术需求市场的快速增长,有少数期刊“编辑的责任已经失落到令人震惊的程度”。更有甚者,有少数期刊大搞权力寻租,恶意破坏学术生态。一些期刊编辑或责任意识淡漠,对学术不端行为姑息迁就;或学术规范意识不强,对一些不端行为疏于矫正;或因能力和经验所限,无力对文稿优化和控制;或对编辑的责任理解存在误区,而以“文责自负”为由推卸责任。还有一些期刊因经费困扰而出让了部分质量要求,包括对不可抗拒力的妥协,而降低部分稿件的学术水准。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学术期刊的控制职能不能有效发挥,导致一些粗制滥造、低水平重复的学术伪劣产品传播泛滥,助长了学术不端行为的加剧。
此外,更应引起出版界重视的是,一些以经营学术为致富之道,冠以学术之名的伪学术期刊的大量存在,一些以出卖学术产品为发财之道的“论文公司”恣意泛滥,更是极大地破坏了学术生态。由于近年各类职称评定均有硬性的量化要求,面对这庞大的异常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一些以经营学术为目的,借此发财致富的各种“学术期刊”应运而生,学术对这些期刊而言只是包装,因此他们根本不会为维护学术的严谨求实而履行职责,甚而会为论文需求者提供从写作到发表的全程服务;而作者也像在超市购买商品一样,只要交钱就可全部搞定。此类现象的存在不仅极大地颠覆了年轻学者的学术观念,从深层侵蚀和破坏了学术研究风气,也在很大程度上威胁和沙化着传统意义上的学术期刊的正常发展空间,也使得学术不端治理更为复杂艰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原因是复杂的,对其治理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虽然在现行体制下,短期内杜绝学术不端行为还有一定困难,但只要作为学术质量把关人的编辑能够严格遵循编辑出版制度,切实履行其学术规范之责,至少在一定范围内可以遏制不良现象的蔓延。
三、学术期刊编辑的防范治理对策
(一)强化学术责任意识,提高编辑防伪鉴别能力
一要强化学术责任意识和规范意识。“学术责任主要包括学术水平鉴别、学术质量担保、学术导向引领、学术道德规范等方面的责任”,这是对传统编辑责任的拓展。编辑要强化学术责任意识和规范意识,在工作中率先垂范,严格执行科学研究规范,努力矫正各种学术失范问题,杜绝粗制滥造的学术次品问世。二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责任意识,提高防腐能力,防止学术权力寻租,真正把好学术质量关。三要不断提高编辑的综合素质,提高防伪鉴别能力。编辑必须加强学习,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养成终身学习习惯,不断提高学术敏感度与鉴别能力,努力成为专家型、学者型编辑,不仅要让那些明显的抄袭之作、伪劣之作无法蒙}昆过关,而且更要具备较高的学术完善能力,努力打造精品之作。
(二)拓展审稿程序和内容,加强审稿中的防范工作
1.丰富和拓展初审工作内容,增加防伪查询和查证研究背景等工作环节。
(1)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2008年研发的《社科(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可以便捷地查询出文稿是否有抄袭行为,或不规范引注行为,大大提高了编辑的工作效率和防伪辨别能力。目前许多期刊编辑部都可以免费使用该系统,因此要充分利用这一检测系统对来稿进行防伪检测,对通过检测的文稿,再进行正式审理。(2)查证作者投稿情况和研究背景。针对一稿多投、一稿多发等现象,利用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等网络资源,通过主题检索和参考文献查询,初步了解作者的研究背景,初步判断该文章的学术创新性,判断其是否有一文多刊、变异的自我组合或复制等情况。(3)对一些疑点较多的文章,可要求作者提供研究过程的证明材料,调查的时间地点、调查数据的初始来源等,防止篡改科学实验数据、伪造调查数据。必要时可要求作者提供科研管理部门出具的介绍信,对其研究行为给予证明。
2.严格控制审稿程序,合理遴选审稿人,有效控制低水平重复论文。
为了有效控制低水平重复问题,首先要严格执行三审制和专家匿名评审制度,合理、慎重遴选审稿人。同时要加强与审稿人的联系与沟通,动态地掌握审稿人的情况,根据其审稿质量、审稿能力和审稿时滞等,不断更新和调整审稿人团队信息,优化审稿专家队伍。此外,还可尝试建立出版责任共担制度,在标明责任编辑的同时标明其审稿人,一来证明此稿经过了严格的审稿程序,二来可让审稿人共同承担一定的责任,以强化审稿人的责任意识。
(三)完善期刊管理制度,强化期刊和编辑的连带责任
鉴于目前学术期刊的异化与失范行为日益增多的现实,有学者提出应将“文责自负”改为“文责共负”,建立以作者责任为主,编辑出版者责任为辅的责任共担机制,以加强编辑的责任意识和期刊的自律意识。首先应完善责任编辑的考核机制和事后责任追究制度,要求其对所刊发稿件承担连代责任,一旦其刊发的稿件出现各种学术不端问题,不仅要惩罚作者,对于责任编辑也应有所惩戒,从而促使编辑的责任落到实处。像在2006年黄禹锡论文造假事件中,《science》杂志的声誉就受到一定的影响,现已酝酿出台更严厉的规则。同时,应完善对编辑和期刊的奖励制度,期刊界或其管理部门,应重视编辑的技术劳动和创造性劳动付出,要设置各类各级别的期刊和编辑奖励,要建立论文获奖与责任编辑奖励的关联机制,只有荣辱与共,才能真正调动起期刊界加强学术控制的自觉性,调动起编辑坚决杜绝各种学术不端行为的工作责任心。
(四)完善学术监督防范和惩罚制度,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罚力度
学术监督和惩罚制度的长期缺失,举报奖励制度和侵权赔偿制度的不完善,致使学术不端行为在利益博弈中,收益远远大于风险成本,是学术不端行为愈演愈烈、禁而不止的深层原因。因此,完善相关监督和惩罚制度是目前为有效的举措之一。
1.期刊界加强联系与合作,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罚力度。
(1)各期刊应加强交流,对于有过学术不端行为的作者,公开其黑名单,联合抵制,公开声明本刊以及相关期刊不再刊发该作者的文章,以从根本上杜绝其滋生的土壤。(2)对一些违规行为严重的作者,要求其公开道歉并给予刊物一定的经济赔偿,并要求相关单位撤销其因文章发表所获得的相关荣誉和既得利益,以防再犯。
2.建立和完善举报人有奖与侵权赔偿制度,加大学术不端行为的违法成本。
鉴于一般情况下,即使研究者发现了自己研究成果被抄袭、剽窃,大部分人由于启动法律程序的成本大于收益,而放弃追究。而无关的人更是由于自己不能从举报中获益,而对所发现的学术不端行为往往一“骂”了之。因此,可以设计建立举报人有奖制度,完善侵权赔偿制度。给予举报人一定的奖励,并加大对违规者的处罚力度,这样在学术领域就会出现更多的打假者。维权者和举报人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积极搜寻与举报将会大大增加学术不端行为的成本,从而从根本上遏制学术不端行为。
作者:刘英
来源:编辑之友 2011年4期
.—— END ——.
- 上一篇: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不端的现状与防范对策
- 下一篇:论科技期刊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