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查重免费入口-心理契约在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治理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8-10-06 点击率:0
摘要:在大力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背景下,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高校的发展愿景、管理方式等方面与研究生心理需求、个人发展规划等方面契合度上存在一定偏差。通过建立心理契约,尽力满足双方发展需求,能有效减少学术不端行为。
CNKIpro论文查重网提供知网查重免费入口服务,所有论文查重系统均来之官网检测,查重报告均支持验证真伪!不论您学习哪个专业,写作什么类型的论文,只要您有文本相似度检测的需求,知网查重检测系统总有一个版本适合您。
关键词:研究生;学术不端;心理契约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6)05-0114-03
随着我国教育规模的扩大、发展速度的加快,研究生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学术不端现象饱受垢议。2007年,中国科学院发布《中国科学院关于加强科研行为规范建设的意见》明确将在研究和学术领域内有意做出虚假的陈述、损害他人著作权、违反职业道德,利用他人重要的学术认识、假设、学说或者研究计划、研究成果发表或出版中的科学不端行为、故意干扰或妨碍他人的研究活动以及在科研活动过程中违背社会道德等6类行为定性为学术不端行为。
一、研究生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研究生自身价值取向出现异化
实用理性在研究生求学动机中的比例逐渐提升,并有超越价值理性的趋势。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提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概念。工具理性强调行为由功利的动机所驱使,价值理性则强调动机的纯正性,关注行为本身的价值。以往,研究生毕业生工作由国家统一计划分配,学生基本没有就业压力,学术研究是其在学期间主要的工作。高等教育扩招带来的一大难题就是毕业生就业压力陡增,大批学生为工具理性驱动,为缓解就业压力或提升就业筹码,选择攻读研究生学位。以“闲逸的好奇”精神追求知识的研究生比例有所下降。将追求知识作为成就其他目的的手段,自然缺乏对学术的尊重与虔诚,出现学术不端也就不难理解。
(二)研究生管理模式
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不少研究生培养单位要求学生发表一定量的科研成果。这种措施意图是好的,但是在执行中却存在诸多漏洞。,为了达标,有的学生采取数据造假、论文挂名等方式应对考核。第二,监管不力。为了防范学术不端行为,不少学校出台了相应的管理规定,对于触犯学术道德的行为都有明确处罚措施。但是执行力度严重不足,因学术不端受到惩罚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
(三)社会不良因素的侵蚀
高校与社会接触日益紧密,追求短平快的生活方式已对高校内的人和事产生严重影响。高校平静的研究氛围被破坏。一些社会人员为了自身职务晋升需要发表一定量的论文,或者进行一定量的学术研究,但是他们自身没有这样的研究能力,就以经济利益等手段寻找研究生代为完成,这样就难免出现代笔、论文挂名等现象。
外界力量对于学术研究的监督力量有限。其一,学术研究专业性较强,非专业人员掌握的知识量不足,难以承担监督责任。其二,监督成本较高。即使专业人员要想对学术不端进行甄别也并非易事。以数据造假为例,有的科学试验周期较长,需要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如果要鉴别数据的真伪就要重复该试验,中途还不能出错,否则耗时更长。要减少或者杜绝学术不端行为,就要从研究生自身人手,与其建立心理契约,使其能自觉抵制不端行为。
二、高校与研究生心理契约的内容
1960年,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Argyris在《理解组织行为》一书中提出“心理契约”的概念,用以描述下属与主管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表现为,如果主管采取一种积极的领导方式,雇员就会产生乐观的表现;如果主管保证和尊重雇员的非正式文化规范(如让雇员有自主权,确保雇员有足够的工资,有稳定的工作等),雇员就会少有抱怨,而维持高的生产。美国心理学家施恩(E.H.Schein)认为心理契约能起到三方面的作用。其一,减少雇佣双方的不感;其二,规范雇员的行为,雇员以组织对自己的责任来调节自己对组织的行为;其三,促进雇员对组织中的事情产生情感反应。
以上作用正是高校和研究生之间需要增强的。其一,高校与研究生期望相互减少对立,增进彼此的感;其二,两者都希望对方能规范自己的行为,高校希望研究生能恪守学术规范,研究生希望高校管理更加人性化;其三,双方都有增进彼此感情的意愿,高校希望研究生能维护学校声誉,研究生则希望增进对学校的归属感。
研究生与高校的心理契约可理解为:在高校和研究生的相互关系中,研究生(高校)感知到的未有明文规定的彼此为对方所提供的责任与义务,既包括研究生对高校的责任,也包括高校对研究生的责任。这种责任与义务,可理解为己方希望对方能够给予的需求。
(一)高校对研究生的期望
培养学术追求,端正价值态度。高校希望研究生能在学术道德认知、情感、行为和意志等方面有所增益。首先,研究生要具有分辨学术不端与学术规范的能力,能够对剽窃、抄袭、数据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有一个明确的心理判断,从认知方面确定哪些行为是合乎学术规范的,哪些是违反学术规范的。其次,研究生要对学术不端行为抱有消极态度,即不认同学术不端行为,从心理层面承认学术不端行为是可耻的、应该受到惩罚的。再次,要培养起对学术不端的抵制态度,对于外界学术不端行为以及所带来的利益具有抵抗力。后,能够保持自身学术活动的纯洁性,不出现学术不端行为。
学术成果产出。目前,学术论文和科研项目是研究生学术成果的两种主要形式,也是高校之间学术水平比较的重要参考依据。不少学校规定学生想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除了完成规定的课程、毕业论文外,还要公开发表一篇或几篇学术论文,未达到要求者,一般不接受其学位申请。
忠诚。高校期望研究生能忠诚于学术研究,忠诚于学校。忠诚于学术,就是以严谨、求真务实的态度开展学术研究,不做有违学术规范的行为。忠诚于学校就是珍视学校的声誉,远离学术腐败,不做有损于学校形象的事情。
(二)研究生对高校的期望
1.生活物质保障。从招生来区分,我国研究生可分为计划招生、自筹经费、委托培养等方式。以前,计划招生也被称为“公费生”,学生不仅无需缴纳学费,国家还有补助。从2014年秋季学期开始,向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征收学费,并建立起奖学金制度。研究生群体大多是20多岁的年轻人,他们有衣食住行、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的需求,这些都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学校虽有发放奖学金、补贴等,但是扣除学费后,所剩无几。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学生的日常开销更大,为了应付各项开支,有的学生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从事兼职,赚取生活费用,用在学术研究上的时间和精力被挤占。
2.尊重。研究生群体作为高学历人群,自我期望值高,希望得到各界的尊重。就读期间,学校开展各种奖项评比,尤其是奖学金的评比中,论文的数量与质量至关重要。部分学生凭借其公开发表的论文获得了各种荣誉。但是其论文中存有学术不端行为,如抄袭、伪造数据等现象。坚持学术规范,认真从事学术研究的同学,却因为论文数量等限制在评奖中处于劣势。久而久之,就导致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坚守学术规范的人越来越少,学术不端行为越来越多。
3.自我实现。整体而言,研究生大多培育了自己的研究方向,有一定的学术追求,他们希望通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能实现既定的学术目标,体现自身的价值。这就要求学校要提供一定的学术研究平台,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使其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学术研究中去。
三、心理契约建设的不足及完善
心理契约建设尚未得到高校的重视。研究生管理中重视学术研究,忽视心理需求的现象比较突出。
高校对于研究生的心理需要认识不足。现实教育与管理中,研究生导师以及管理部门关注的是研究生学术水平有没有提高,有没有科研论文等学术成果产出。有论文发表的,即被认为学术水平高,研究生的自我承认度也会提高很多。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群体年龄偏大,心智成熟,其心理需求得不到重视,管理方式相对简单。
研究生群体构成更加多元,心理需求差异大。随着招生制度的改革,研究生在校生规模越来越大,人员组成更加多元。既有本科应届毕业生,也有工作多年的社会人员;一部分有家庭、有事业,另一部分尚未参加工作;一部分是以教学和科研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学术型研究生,另一部分是以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为目标的专业型研究生。年龄、社会经历以及发展方向等方面的不同导致研究生群体的心理需求存在较大差异。目前,对于研究生群体心理需求的关注较少,出台的各项激励措施学术导向性强,忽视学生心理需求。
研究生贡献度与高校办学需求契合度有待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为了缩小与高校的差距,提升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各高校加大科研投入,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社会服务工作因能快速给学校带来经济效益,也逐渐受到重视。与之相比,人才培养工作周期长、成果显现度低,一定程度上受到削弱。
(一)增进心理契约教育,培育共同愿景
高校作为管理方,要组织教师、学生开展心理契约教育,将学校的办学理念、科研发展目标融入到学生培养中,引导学生树立同样的学术追求,使学生将个人学术发展与学校科研水平的提升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其自觉、自愿地遵守学术规范。同时,学校要将学生心理需求与学生培养、学生日常管理以及考核评价等结合起来,提高双方发展的契合度。
(二)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
学校要承担起净化学术风气,建设良好学术研究环境的任务。通过规章制度、教学活动等形式开展学术道德教育,将学术规范、学术能力传授给学生,对于学术不端行为要零容忍,塑造公平、公正的学术氛围。
(三)适当减轻学生生活压力
提升学生经济条件,减轻学生生活压力,可以使学生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术研究中。学校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适当提高学生奖助学金,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助教、助管、助研岗位,避免学生因经济压力导致学术科研投入少,更有效防止因经济压力导致的学术不端行为。
(四)建立分类别的激励机制
高校要根据研究生群体或个体需求的差异性制定激励措施,大可能满足研究生的心理需求。对于经济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可通过提供助研、助教等方式保障其基本生活需求;对于致力于学术研究的学生,要提供学术科研辅导以及相应的研究平台,为其营造安静、专注的研究氛围,避免不良因素的干扰;对于热衷人际交往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参加各类学生组织,在参与学生事务的管理中得到锻炼和承认。
作者:吴光 卢勃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