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查重资讯 >> 论文查重新闻 >> 基于教育质量观的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分析及对策思考

基于教育质量观的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分析及对策思考

发布时间:2018-11-12  点击率:0

摘要: 从研究教育质量观的视角反思,单一学术化、过度追求量化和功利化是造成当前我国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深层次原因。必须通过树立科学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观,采取弱化量化指标的衡量、强化学术兴趣、营造良好科研氛围等措施,从根本上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CNKIpro论文查重网提供知网查重检测系统服务,所有论文查重系统均来之官网检测,查重报告均支持验证真伪!不论您学习哪个专业,写作什么类型的论文,只要您有文本相似度检测的需求,知网查重检测系统总有一个版本适合您。
关键词: 学术不端行为; 研究生; 教育质量观
中图分类号:G 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623X(2012)03007706
当前,研究生论文抄袭、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较为严重,且有愈演愈烈之势。针对这一问题,很多人仅从学术道德的层面予以批判,力图通过加强研究生德育使问题得到解决。假如从研究生教育质量观的角度予以探究的话,可以发现,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现行研究生教育质量衡量标准不合理造成的,主要表现为单一学术化、过度追求量化和功利化,等等。而不同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衡量标准则是由不同的教育质量观所决定的,因此,过于偏狭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观才是问题的根源所在。唯有树立科学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观,改变目前过于刚性的量化标准和大一统的指标要求,代之以更加灵活多样的质量要求,才能切实将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率降至低,进而从根本上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一、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及其危害2009年3月,教育部发出了《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通知》中列举了必须严肃处理的七种高校学术不端行为:一是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二是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三是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四是伪造注释;五是未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六是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七是其他学术不端行为。就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而言,当前为普遍的就是抄袭剽窃。现实中,不少研究生投机取巧,采用“复制粘贴”的方式,将别人的某段话拿来稍作改动,变成自己的观点,七拼八凑,写成一篇文章。个别极端的案例中,有研究生抄袭他人硕士学位论文,“除了地名、统计数据以及一些统计指标的对比排序结果稍微改变之外,两篇文章基本相同,包括中英文摘要、目录、文献综述、提出的对策等,论文后附的参考文献内容顺序一模一样。”[1]还有一种隐蔽的抄袭,不是抄别人,而是抄自己,同样内容的一篇文章,简单地改头换面,就变成了多篇文章,即“一稿多发”。这种抄袭虽然没有直接损害他人利益,但却造成了学术虚假繁荣,破坏了学术的严肃性。“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同样是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当中较为普遍的现象。就理工科研究生而言,伪造或者篡改数据的情况较为常见,部分研究生不愿意在实验室反复地试验,或者多次试验都未能成功,于是罔顾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编造实验数据。而部分文科研究生不愿进行深入细致的社会调查,捏造调研报告的情况较为常见。参考文献标注的不规范也是研究生中较为常见的学术不端行为。部分研究生是出于对学术规范的无知,还有部分研究生则属于明知故犯,在引用他人学术成果时未标明出处,或者标列虚假参考文献。有学者对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6所在渝高校的全日制在读硕士研究生调查发现,有612%的被调查者在过去1~2年内,在学术论文中引用他人作品的资料没有注明来源的次数超过2次。有967%的被调查者在学术论文中标列虚假参考文献的次数多于1次。[2]在学术成果的署名问题上研究生容易出现的不规范行为主要是把导师或其他未实际参与科研过程的人员名字署上。研究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是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署上导师的名字本无可厚非,但有些社会科学领域的文章主要是研究生自己独立完成的,只是为了增加投稿成功率才将导师的名字署上,这同样是一种弄虚作假。当前为严重的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就是论文买卖。个别研究生,尤其是经济条件较好的在职研究生无心向学,只求混得一纸文凭,为了应付毕业,于是出钱找同学代为撰写论文,包括毕业论文。还有一些在职人员为了职称晋升、评优评奖,也将黑手伸进校园,请一些研究生充当枪手,代为撰写论文。一些做“枪手”的研究生不仅不觉得自己在搞学术造假,在做违背学术道德的事情,反而为自己通过所谓的“劳动”获取收入沾沾自喜。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危害是极其严重的。首先,从研究生个人的角度而言,在学业上弄虚作假、投机取巧必然导致其丧失基本的学术道德,并且难以形成严谨的学术人格,今后难以在学术上真正有所建树;其次,就学术领域而言,作为“新一代研究者”的研究生的学术不端行为助长了国内功利、浮躁的学术风气,而且严重损害了中国在学术界的诚信水平;后,研究生的学术不端行为还将对一国未来的创新能力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必须对这个问题采取高度重视的态度,进而采取切实有效的根治措施。
二、教育质量观视角下的研究生
学术不端行为分析教育质量观是人们对教育质量的基本看法。研究生教育质量观的不同,必然导致对研究生质量衡量标准选取上的差异。纵观新中国建立后的研究生教育发展历史,不难看出,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观当中长期存在着重视学术性、强调量化指标等特征,这为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为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大批高素质的高层次人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质量要求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种仅仅重视学术性、强调量化指标的质量观逐渐显示出其局限性和不足,研究生教育质量衡量标准在某种程度上异化成了论文发表数量及发表期刊的等级,培养单位及研究生个人往往过分追求论文发表情况,并因此衍生出上述种种学术不端行为。(一)单一学术化的教育质量观关于质量以及教育质量的概念界定一直是一件颇受争议的事情,对于研究生教育质量,目前较为的说法是《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2002-2010)(征求意见稿)给出的定义:“研究生教育质量是指研究生教育系统所提供的服务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对于这个界定,《报告》接着给出了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质量,即指研究生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的质量,一是培养的人才是否到了学位标准和要求,二是培养的人才是否为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广义的质量包含了三个层面的内容,即满足学术的需要(推进科技进步,创造知识);满足社会对各行业专门人才的需要(推进社会进步,应用知识);满足受教育者自身教育、自我实现的需要(推进个性进步,传播知识)。”广义的质量界定基本顾及了高校、政府、雇主以及研究生本人等所有的利益相关人,但是以谁为主或者说相互之间的关系如何协调尚未给出明确的说法。虽然理论上的质量观要求兼顾各方利益,但在实践中,受传统精英教育的影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一直奉行学术本位的单一质量观,以是否达到学术要求为衡量标准。以博士研究生教育为例,20世纪80年代,博士培养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教学科研人员,博士生毕业后也是主要到高校和科研院所工作。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种学术本位的质量观曾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但在新的形势下,这种单一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观已经不符合时代的要求。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求有高深学问,而且强调知识应用,特别是在硕士阶段以及部分学科领域的博士培养过程当中,发展以知识应用为主的专业学位的呼声越来越高。研究生教育从层次上看有博士和硕士之分,从类型上看有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之别。因此,构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观显得尤为重要。从教育外部来看,更多的利益主体开始介入研究生教育,评判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角度和标准也开始多元化,必须以多元化的质量观代替单一的质量观,以满足各方利益主体对高层次人才的多方面需要。然而,当前还有不少人持一种静态的质量观,“一方面,把质量的概念与从前传统的学校教育目标、内容、方法、服务对象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又把一系列的标准看成一成不变的,在时候、地方都是正确的真理”[3],进而将学术标准视为评价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准绳。这种单一学术化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观在确立教育质量衡量标准时往往赋予学术性过高的权重,其极端表现就是只注重研究生能否发表论文,而不关注其它。事实上,研究生教育质量观不仅有学术维度,还应当有市场维度和人文维度,而且是三者的有机结合。仅仅强调学术维度,“忽视市场取向的质量观,就会脱离现实、故步自封,跟不上社会对知识的需求而失去其存在价值,终会失去其生存土壤和发展机遇;忽视人文取向的质量观,就会沦落为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的工具,失去人文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激情,起不到引领社会潮流为人类进步服务的使命”[4]。(二)过分追求量化的教育质量观从历时性上看,研究生教育质量可以有投入质量、过程质量和结果质量之分;从共时性上看,研究生教育质量涉及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等多个方面。因此,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衡量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然而,在整个社会陷入以“GDP”崇拜为典型特征的价值量化时代,研究生教育质量观也不可避免地走向简单量化的极端,论文发表多寡逐渐成为了衡量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标准,进而异化成了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的绊脚石。一篇学术论文要求研究生以科学的思维方式、学术语言以及规范方式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论文可以对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写作能力、逻辑思维等方面有较清楚的认识。论文发表情况的确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研究生的水平高低,对研究生的学习具有约束和激励作用。正因为如此,几乎所有研究生培养单位对研究生在读期间的论文发表都有强硬的量化要求,各种评优、评先也莫不将论文发表多寡作为首要的考查条件。很多用人单位在挑选毕业研究生时,也将毕业生的论文发表情况作为重要的选择依据。然而,过分追求研究生论文发表数量往往导致研究生教育质量衡量标准的窄化,并不利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仅仅以能否发表论文作为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衡量标准,就意味着将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评判交给了诸多期刊编辑。姑且不论这些编辑素质的良莠不齐,单就版面费而言,许多学术期刊越涨越高的版面费已经不得不让人怀疑他们能否守住学术道德底线,是否坚持以论文质量作为刊登与否的标准。事实上,部分学术期刊为了创收,只要作者缴纳了一定的版面费就予以刊发。在这种畸形的情况下,以论文发表情况作为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衡量尺度就有失公允,难以反映客观情况,因而不具有足够的信度。在论文发表这根“指挥棒”强有力的指挥下,许多研究生刚刚入学就将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多、快、好、省”地发表论文上。许多高校的博士研究生还要求在sci或CSSCI上发表若干篇文章才能参与学位论文答辩,取得毕业资格。论文发表的压力使得很多研究生尽量规避研究风险,不愿从事那些研究周期长、短期内难以出成果的基础研究。然而,正是这些基础研究决定着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否可持续发展。因此,这种简单的量化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升显然是不利的。除了发表数量要求,许多高校还规定了研究生发表期刊的档次,并对期刊档次进行折算,例如规定发表两篇非核心期刊的论文等同于一篇核心期刊的论文。假如研究生A在非核心期刊发表了三篇论文,研究生B仅发表了一篇论文,但是是在核心期刊发表的,因此认定A比B优秀是不合适的。事实上,一篇高质量的论文的价值可能是多篇粗制滥造的论文所无法比拟的。而且,不同的学科论文发表的难易程度不同,仅仅从论文发表数量上判断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显然是不够科学的,也是不太公平的。然而,在量化的压力下,研究生往往只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为了尽可能多地发表论文,一些研究生干脆抄袭剽窃、伪造数据,甚至请“枪手”代写。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术不端行为的出现与不合理的制度安排有着莫大的关系。(三)功利化的教育质量观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教授指出,当今时代,学术不仅可以换取荣誉和金钱,谋取官位,还可为学术机构带来荣誉和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学术成绩就和学术机构、学者个人的利益形成了复杂、紧密的联系,从而构成了形形色色学术失范行为的温床。[5]为了增加学校在各种评估中的筹码,提高竞争力,以便争取更多的资源,各高校通过多种制度措施促进导师和研究生多拿项目、多发文章。在这种大环境下,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价值评判充满了功利色彩。现以部分高校试行的导师资助制为例予以分析。以科研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资助制规定:导师有项目、有经费才能带研究生;导师如果想多带研究生、多培养人才,就要多争取课题和课题经费。制度的制定者当然希望出现“以科研带动教学”的良好局面。然而,从事科研和培养人才毕竟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工作,能够指导研究生的导师当然必须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但并不意味着科研能力越强的导师指导研究生的水平就越高。这种制度规定首先给导师带来了很大的科研压力,导师必须将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课题申报、立项、调研、结题等工作方面,这种科研压力还很容易由导师传递给研究生,使研究生疲于应付导师课题任务,无暇顾及其它。而且,对于导师来说,做项目获得的利益更为直接,培养学生所产生的效益短时间内难以见效,也很难量化,因此,一些研究生导师热衷于科研而对学生疏于监管,使学生的学术不端行为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此外,部分导师自己也有学术不端行为,并且认为造假“见怪不怪”,“上梁不正下梁歪”,其研究生出现学术不端行为也就在所难免。正因为整个学术环境都显得急功近利,人们普遍对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持宽容态度,造假一旦被人揭破往往归咎于“运气不佳”,以至这种不良习气渐成气候。其实,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不单单在我国存在,在欧美等研究生教育较为发达的国家,同样存在着论文抄袭、学术造假等问题。然而,国外对这类问题的处理措施已经相当成熟,对造假者的惩戒较为严厉。以美国为例,“从1993年到1997年科研诚信办公室完成了150起研究不端行为调查,其中76起被确认,74起被否定。在76起被确认的案件中,54人(71%)被禁止在18个月到8年中获取联邦科研经费,69人(91%)被禁止在2年到10年中参加公共卫生署的咨询服务工作,10人被要求撤回或修改论文,6人自愿撤回论文”[6]。相比之下,当前我国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措施还不够完善,无论是发现举报制度还是惩戒力度都远远不足以对造假者形成强大的威慑,以至于整个学术界急功近利、造假严重。中国科协日前公布的“第二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近半数科技工作者认为,当前学术不端行为普遍。调查发现,分别有434%、452%和420%的科技工作者认为,当前“抄袭剽窃”、“弄虚作假”和“一稿多发”现象相当或比较严重,认为“侵占他人成果”现象相当或比较普遍的比例更高达512%。超过555%的科技工作者表示,确切知道自己周围的研究者有过至少一种学术不端行为。[5]
三、对策建议正如《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 (2002-2010)》中所指出的:“研究生教育质量是个多维的、动态的概念,具有社会和时代的特征。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标准应注意适应性、多样性和发展性的统一。”[7]只有通过树立科学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观,并在实践中予以贯彻,才有可能使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得到较为的根治。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三项措施。(一)弱化对研究生发表论文的量化指标衡量对教育质量的衡量历来是一个难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标准只有随着时代发展变化而变化才能更好地体现其价值,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当今社会日益多元化,为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发展多种教育形式,建立多种质量标准,满足多样化的需求是新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观的基点。当然,不同的利益主体对于研究生教育的需求存在着种种冲突,需要进行一定的整合。但无论如何,以往那种以单一质量观为指导,简单以论文发表情况作为所有阶段、所有专业研究生教育质量衡量指标的做法亟待改变。当然,我们并不能否认论文发表情况作为研究生教育质量衡量指标的积极作用,只是在多元化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观的指导下,应当改变目前对其过分倚重的制度设计,进一步将其完善和改进。如以弹性要求代替硬性指标,或由院系根据各专业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当的标准,同时加强文章质量因素在评价标准中的权重。还有学者提出,硕士研究生不一定强调做论文,做了论文也不一定强调发表。“因为中国就这么多刊物,都给他们发也不够。”博士生应该要求发表论文,但不要强调刊物的等级。“因为刊物不够,发表不了的,可以组织两次答辩。一次是学位论文,一次提前到中期考核,答辩阶段论文。”该学者认为,这些问题都可以从技术上解决。一味强调学生发表论文,不考虑现实情况,只会助长学生抄袭、造假。[8](二)强化研究生学术兴趣和学术理想“兴趣是好的老师”,学术研究应当是由研究者的好奇心所驱动。尤其在基础学科当中,研究生对于学术研究的兴趣大小往往决定着其学术成就的高低。在合理的制度安排下,真正有学术兴趣和学术理想的研究生是不屑于抄袭造假的,只有那些混文凭的少数人才会有学术不端行为。因此,强化研究生的学术兴趣和学术理想,使其发自内心地热爱学术研究并自觉从事研究工作,是根治学术不端行为好的“药方”。当前,在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当中,一些研究生只是为了获得一纸文凭,作为理想工作的“敲门砖”,培养出来的个别研究生“有知识,没文化;有专业,没理想”,缺乏学术研究的原动力,缺乏远大的理想抱负和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因此,低水平的“重复之作”和“弄虚作假”也就在所难免。要想切实有效地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必须激发出研究生的学术兴趣,使其树立较高的学术理想,真正做到厚积薄发、标新立异。首先,在招生录取环节,应当考察学生的学术兴趣如何,对缺乏学术兴趣的学生不予考虑;其次,在培养过程当中,应当不断激发学生的学术兴趣,逐步树立起较高的学术抱负;再次,导师自己也要不断强化自身学术兴趣,提高学术追求,以自身较高的学术素养使研究生受到良好的熏陶。(三)净化学术环境如前所述,由于整个学术环境急功近利、过于浮躁,抄袭、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普遍存在,作为科研后备力量的研究生们浸润其中,自然容易受到不良学术风气的负面影响。社会对学术不端行为越是宽容,学术造假的风险越低,研究生就容易出现学术不端行为。因此,解决研究生学术不端问题仅仅依靠加强学术道德教育是不够的。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公平、诚信的学术环境,才能使问题得到较为的解决。关于如何净化学术环境,有学者针对积重难返的中国学术界提出了类似“凤凰涅槃”的休克疗法。具体说来,就是借助学术期刊的“黑名单”制,针对中国学术界的造假,减少发表中国学者的论文。“这种类似休克的疗法,在短期看,对中国学术是不利的,但从长期看,却可能让国内学术界真正反思,从疲于奔命的急功近利中缓过气来”[9],终获得新生。当然,这种对策属于比较激进的改革,一旦实施,恐怕会引起学术界较大的动荡,改革的成本较高。考虑到改革措施的可行性,建议从严惩造假者入手,通过提高违规成本来逐步减少学术不端行为。其实,学术研究需要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过分追逐名利、过度量化必然导致学术研究走向虚假繁荣,终损害学术本身。只有在宽松自由,公平诚信的学术环境下,研究生教育才能真正提高质量,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蔡拥军, 王莹. “史上牛硕士论文抄袭”事件引发的思考[EB/OL].[20090529].http:∥news.xinhuanet.com/life/2009-05/29/content_11451808.htm.
[2]臧文彬, 李恩. 当前硕士研究生学术规范现状的调查研究——以重庆市调查为例[J]. 中国电力教育, 2008(19):164.
[3](美)菲利普?库姆斯. 教育危机[M]. 赵宝恒,李环,等,译.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109.
[4]钱志刚, 尹小芳. 大众化背景下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观——多样化的融合与重构[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1):46.
[5]袁新文. 知名人士频陷造假漩涡 学术不端缘何“升级”?[N]. 人民日报,2009-08-11.
[6]王英杰. 改进学术环境,扼制研究不端行为——以美国为例[J]. 比较教育研究, 2010(1):4.
[7]编写组.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 (2002-2010)(征求意见稿)[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6):17.
[8]黄祺. 学术规范管不了有权有势者[J/OL].[20090701].http:∥news.sina.com.cn/c/sd/20090701/110418131219-4.shtml.
[9]熊丙奇. 治理学术不端不妨采取“休克疗法”[N]. 南方都市报, 2010-01-15(A31).

作者:杨晓霞 张翼 杨青松
来源: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3期

.—— END ——.

相关文章

分类目录

最新发布

热读排行

热门标签

客服在线,微信扫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