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文化遗产数据库如何转化为教育资源
发布时间:2019-06-15 点击率:0
【摘 要】利用数据库对文化遗产进行翔实和系统的记录,建立基于Web的文化遗产数据库,使传统文化获得了更大的交流与生存空间。既要思考如何建立文化数据库落实文化保护工作,又要合理利用好数字化技术,发掘文化遗产资源深含的教育价值,以发挥其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CNKIpro论文查重网提供知网查重入口服务,所有论文查重系统均来之官网检测,查重报告均支持验证真伪!不论您学习哪个专业,写作什么类型的论文,只要您有文本相似度检测的需求,知网查重检测系统总有一个版本适合您。
【关键词】文化遗产;数据库;转化;教育资源
应用数据库来展示和传播文化遗产,单从技术上来看,数据库无疑能够储存文化遗产的影像、图片与文本等元素,并打破其传统的封闭性,将其传播出狭小地域。是否能够发挥其在文化传播活动中的优势,关键并不在于数字化的特征,而是文化传承活动人际关系链中的每个人。
1.实现实质性的共建和共享
近年来,应用数字化技术保护文化遗产的呼声很高,资金投入也渐增,但具体实践却发生怪象。巨额资金投入的项目一旦建成,即成信息孤岛。其应用效益极低,缺乏互操作特性,是此种现象衍生的主要原因。
解决此类问题的首要策略,便是制定文化资源建设标准化规则。如果由政府组织或科研机构主导建立一个统一的文化遗产资源平台,当是一种协调各方利益冲突解决“信息孤岛”问题的好办法,借助“文化产业化”建成的文化数据库,就离不开一个效益利益问题。这种数据库成了文化资源的简单堆积,然后再辅以炫目的页面,就作为招徕游客的产品推向市场。这类借助文化消费、文化旅游,而产出的文化数据库,因经济利益的驱使具有浓厚的商业性质。既不愿意免费开放、共享,也不愿意依照文化的“原生态”进行数字化加工,消解了文化本来的品性。
这便需要政府在文化数据库建设工作方面进行政策、资源、标准等的整体调控,以建立一个统一的文化遗产资源平台。遵循数字化资源建设的统一标准;建立一个完善的资源采集机制,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资源依据“共建共享”的理念提供和集成;减低人们应用数字化平台的成本,用户能够通过多渠道,高速度、低费用、零技术障碍接触到各类文化遗产信息资源。
2.营造“本土”与“外来”交融的氛围
表面上看,数据库有着“自由与共享”的特性,各种文化皆可以在其中实现共享与交流。 但是,数据库是一个媒介物,其承载的“外来”文化或“本土”文化,能否被教育所选择与利用才是关键。本土文化传统的教育意义显而易见。“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土文化对儿童自小便有一种浸润作用。教育是人的教育,抛开人所生存与依赖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片面追求标准化与统一性,正是“本土”的文化传统,引导个体及群体产出有关人生的知识,并形成对生命的态度“外来”与“本土”能否实现视界融合,需要以新的视角来理解我们的传统。
从我们今日来说,就是要创造出过去的中国人不曾有过的新的现代的“文化遗产心理结构 ”。需要我们做这样一个努力:一方面,我们不应当排斥“外来”文化,应当努力掌握数字化技术,并实现本土文化传统的数字化展示和保护;另一方面,数字化技术应用必须进行技术发展方向的调整,使其与自然与人文相适应,而其承载的外来文化亦能够被公众所接受。构建文化遗产数据库,应当突显文化遗产融合的主题,即着力营造“本土”与“外来”交融的氛围,而从“本土化”的视角理解“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贵州民族地区的青少年儿童所处的生存环境和自小所浸润的文化氛围,并不与东部类似。 以独特的自然、人文生态,形成了与东部、中部不同的民族地区文化和教育的现实问题。如此,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应当在充分认识、了解、尊重贵州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把贵州的人文资源转化为课件,转化为教育资源,大力开展绿色教育,然后借助网络技术形成网络教育。不仅可以使西部的教育超越东部教育所经历的阶段,极大地促进西部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使西部的文化遗产与东部和沟通,成为人类共享的文化和教育资源,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教育。
3.依托文化遗产数据库
学校教育应当担负起选择、传递文化遗产的责任。时下,学校教育却更多强调升学取向的学科知识教育,现在学校的教科书是单一的汉文课本,学生在生活中是有传统作为观念意识的。但一到学校里,与教科书所传播的根本就不是一回事,久而久之,就失掉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
改善此种情形,可借文化遗产数据库的资源,开设文化遗产校本课程。如何引导青少年儿童成为文化遗产校本课程中的活跃分子,是此项工作的重心,已有的成功范例值得效仿。在西部民族地区推行多年的“千乡万才工程”建立了“西部故事”校本课程模式,鼓励学校的师生对家乡的自然地理、风俗习惯、民间故事、民间工艺等进行数字化记录。通过统一的数据库平台发布,亦作为学校的课程资源。在已经建立的模式当中,项目资助方负责提供摄录、计算机设备及劳务资助,教师负责技术支持与规划,学生则负责查找资料、整理资料、外出采访和拍摄,后由师生共同完成“主题页面”的创建。
这一系列活动,既丰富了文化遗产数据库的资源,也引导青少年儿童将数码技能的学习与本土文化遗产互融,引导学校教育融入学生的本土文化生活之中。这样的校本课程的开设对青少年儿童的成长是极有意义的。文化遗产数据库提供了外界认识和理解文化遗产的“窗口”,但我们更应当重视这个窗口对青少年儿童的教育意义,有必要将文化遗产瑰宝通过数据库平台传递给学校,为下一代的成长提供丰富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
4.结束语
民族教育的根在文化遗产,多元文化是我国民族教育的基本特征。在利用数字化技术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关注其转化为教育资源的策略,其重大意义就在为民族教育的发展寻根。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文化遗产数据库的发展为各种文化的相互整合提供了技术便利。数据库挑战了传统的地域观念,点击网络链接的同时,各种文化的交流便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人们在利用数字化技术保护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可考虑从自身独特的自然与人文资源环境出发,从不同类型和复杂的文化背景出发,构建符合本地区特色的多元资源模式。 [科]
【参考文献】
[1]柳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的建设.东岳论丛.2008.6.
[2]王文璋.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3]陈永生.档案基础数据库建设及其对提高数字化档案利用的作用.中国档案.2006.11.
来源:科技致富向导 2012年12期
.—— END ——.
- 上一篇:如何写一篇好的案例分析论文
- 下一篇:商南县农村幼儿园转岗教师语言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