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查重资讯 >> 论文写作范文 >> 试论本科生学位论文选题的教学引导

试论本科生学位论文选题的教学引导

发布时间:2019-04-29  点击率:0

摘要:在指导本科生学位论文写作时,应该有意识地引导他们改变选题喜欢“大”、“全”的偏向,培养他们从细微处着眼、从纵深处挖掘、积极探索问题的论文写作意识。以卢仝为例,通过把其诗歌结构方式分为“倾诉式”、“对话式”和“反问式”三类进行细致探讨,从而使本科生对于论文的写作有一个比较清晰的直观认识。CNKIpro论文查重网提供知网论文查重服务,所有论文查重系统均来之官网检测,查重报告均支持验证真伪!不论您学习哪个专业,写作什么类型的论文,只要您有文本相似度检测的需求,知网查重检测系统总有一个版本适合您。
关键词:论文选题;卢仝;结构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477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09-0138-03

目前本科生在学位论文的写作上,突出的特点是选题喜欢“大”、“全”。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一是有话可说;二是认为小题目不值得写。但这类选题往往重复别人的观点,没有多少自己的东西我们在指导本科生学位论文的写作时,应该有意识地引导他们改变这种选题偏向,培养他们从细微处着眼、从纵深处挖掘、积极探索问题的论文写作意识。下面我以分析卢仝诗的常用结构方式为例试论之。
卢仝,属中唐韩孟诗派,尽管他写了有名的《月蚀诗》,但因现存别集中作品太少而一直不是太受重视,本科生对其了解非常有限,甚至不知其人。因此,本科生在选择有关唐诗方面的选题时,多选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杜牧、李商隐等大家、名家,结果是篇目虽多、新颖深刻之论点却极少。如果选择卢仝作为研究对象,则可供开辟的新领域相对较多。如他诗歌的常用结构方式非常独特,却向来鲜有人论及;他的诗歌多呈现一种天马行空般的狂放不拘之气,这和他惯用的“发射型”思维模式密切相关;他不像韩愈等韩孟诗派诸人,往往从眼前的客观景物生发众多彼此相似却并无必然联系的想象,而是起落无端,正如他在《寄赠含曦上人》中所说的“劈破天地来”[1]4388——想象的幽灵神游于天地无际涯之境,诗思运行的轨迹便自然成文。故其想象在奇异怪诞中,比韩愈等少了种顿挫的厚重却多了种一以贯之的流动浑成之美。我们可以从韩卢二人诗作的对比中,比较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如韩愈代表作《游青龙寺赠崔大补阙》,写青龙寺万株柿树之叶在深秋变红后的壮观,“光华闪壁见鬼神,赫赫炎官张火伞。燃树烧云大实骈,金乌下啄虬卵。魂翻眼倒忘所处,赤气冲融无间断。有如流传上古时,九龙照烛乾坤旱。”[2]563韩愈描写柿叶之红,想象不谓不丰富,但用于想象的各种喻体却是零散意象的拼合,没有一气游走的流畅——因为韩愈的诗思是发散型的,始终以眼前所见的柿叶为圆心,而各种想象便围绕这个圆心来进行。我们看其对柿叶的想象分别是:“鬼神”、“火伞”、“火烧云”、“金乌啄虬卵”、“九龙照烛”等一个个零碎的意象,虽吉光片羽耀人眼目,却如拆碎之七宝楼台,难成整体,只可一个一个的拿来欣赏玩味。在这种模式下的众多想象,顺序是无关紧要的。再如韩愈《辛卯年雪》写雪之大:“崩腾相排拶,龙凤交横飞。波涛何飘扬,天风吹。白帝盛羽卫,振裳衣。白霓先启途,从以万玉妃。”[1]7.774在韩愈笔下,漫天飘飞的白雪使其联想到了空中腾飞的龙凤、风中翻滚的波涛、随风展扬的旗帜;雪花的白使诗人联想到了白帝、白霓和玉妃。想象贴切逼真,但彼此之间没有什么关系,依然是围绕白雪而形成的发散型想象。但这些无关联的意象却让人在欣赏、理解诗歌时因思维的不能连贯而产生一种顿挫感。
卢仝之诗,却能突破这种常规的横向“发散型”思维模式,多使用一种“发射型”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的特点是:诗思如一箭脱手、如光束射出、如飞瀑直下般一往无前,思维运行的方向只能前行而不可逆转,如《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诗,起笔从孟简派人送茶写起,诗人面对茶,联想到了茶的珍贵与不可多得,自己一介布衣能得此茶,实属可喜。于是掩关自煎自饮,在一碗一碗饮茶的过程中,诗人的想象也蓬蓬勃勃的展开:从碗一直写到第七碗。因此,卢仝的想象如单向行驶的列车,由始发点开始运行,只能向前直到终点站。再如《与马异结交诗》,为说明马异是天上元气所化,竟从伏羲写起:因伏羲画八卦凿破天之故,其妻女娲为防天怒,便炼石补天。三天过后,女娲竟不归家,却去日里“放老鸦”,去“月里栽桂养蟆”。这终惹怒了天公,下令责罚龙蛇。于是神农合药去救,这更让天公生气,竟然“罚神农为牛头,令载元气车。”不料神农之药却毒杀了天之元气,使得“日月之光无正定”。而后元气竟毒而不死,就变成马异降生人间。这里的想象丰富而荒诞,却是严格按照逻辑关系展开的。从初的想象伏羲开始,直到想象马异的下凡,诗人的想象是按照由先到后的顺序进行的,是一种典型的纵向“发射型”思维模式。
与“发射型”思维模式相伴随,他的诗歌往往以诗人自我主观的话语型为主结构全篇,这种结构方式使作为话语者的主体一直凸现在诗中,从而使诗歌的客观性消隐、主观性极大地增强。因此,我们读卢仝的诗歌,会发现几乎没有以旁观者的身份和视角进行客观冷静地描述的,而大都充溢着强烈而鲜明的主观感情色彩,使诗歌带上了非常明显的狂放不拘之气。这种结构方式使卢仝诗歌往往需要一个话语对象,而这个话语对象往往是不需要有太多话语权的,只是为卢仝表现自我服务的。故话语对象在诗中或消隐、根本没有话语的出现,或虽出现却仅片言只语。根据诗人话语对象出现的类别,卢仝诗歌的常用结构方式可分为“倾诉式”、“对话式”和“反问式”三类。
一、倾诉式
卢仝习惯于在诗中将当事人假想为“人”、“我”双方,往往以“我”的倾诉形成诗篇主体,故“我”掌握着话语的主动权,而“人”只是作为“我”的倾诉对象,帮助实现着“我”话语的进行。如长篇歌行体《月蚀诗》,卢仝指责“虾蟆精”在十日并出烧烤大地时,不去食日以解尧心忧,反而现在食月为患,便假想与“虾蟆精”对话,好像“虾蟆精”就在面前,正低头倾听着诗人义正词严的责问。在这节奏急促、情绪激昂的责问中,诗人不仅给假想中的“虾蟆精”进行了形的丑化,还把自己胸中的郁愤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如果说对“虾蟆精”大兴问罪之辞是《月蚀诗》内容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对“帝天皇”的陈词则构成了《月蚀诗》的主体。这种倾诉式的话语方式,诗人掌握了话语权,而作为倾诉对象的“帝天皇”根本就没有出场,是作为一个听者在倾听诗人的陈述。但我们却并不因而忽略其存在的重要性,因为诗人之所以能进行淋漓尽致的表述,是取决于有一个“帝天皇”在倾听的缘故,这是卢仝结构《月蚀诗》的重要手段,因为“帝天皇”崇高的地位,天界所有的一切均在其统治范围之内,故卢仝对众多天象的抨击有一个合理的内核,即本着对天负责的高度责任感来要求“帝天皇”对其麾下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愿天神圣心,无信他人忠”。因“他人”之“忠”不足为信,作为倾诉者的“臣仝”才会不厌烦详地把天界的现状一一指陈,故《月蚀诗》貌似狂怪,而实际却有着极其严密的逻辑思维。
再如《观放鱼歌》,结尾写众鱼生还后,诗人还不放心,又对鱼儿不厌其烦的叮嘱,“深僻处,远远游。刺史官职小,教化未能敷。莫近人,恶人唯口腴。莫出境,四境多网罟。重伤刺史心,丧尔微贱躯”[1]389,4368。这里的倾诉对象是“鱼”,根本不可能去倾听诗人的倾诉,即便倾听,恐怕诗人也是枉费心力,有点对牛弹琴的味道。但诗人却一本正经地对鱼儿陈说,这当然是因为卢仝的关注点是陈说自己的思想,而鱼儿只是为此而设的辅助物。没有作为倾诉对象的“鱼”,卢仝便不可能让其观点表现得如此意味深长:现实中弱肉强食,虽今日你们(指鱼)幸遇孟简刺史,能生还水域,但生存的环境处处暗藏杀机,不得不防啊!借助于“鱼”这一倾诉对象,卢仝再次强化了对现实的看法,“可怜百千命,几为肠中。若养圣贤真,大烹龙髓敢惜乎?苦痛如今人,尽是鱼食鱼。族类恣饮,强力无亲疏”[1]389,.4368。诗人借对鱼儿的陈说把现实险恶的生存环境突现出来,故“鱼”在此既作为诗人的倾诉对象,又具有了一种象征意味。
二、对话式
卢仝诗歌还喜欢选用对话式的结构方式,即针对所问来陈说,所答往往要具体明确,故这种方式有利于诗人明确表达自我。如《萧宅二三子赠答诗二十首并序》,写卢仝将要离开扬州萧庆中宅,欲带走萧宅中几片石头,便模拟竹、石、马兰、虾蟆、蛱蝶等物言虫语戏为一组故事诗。通过诗中对话,我们看到了“石”的形象和品格:“自顾拨不转”(《石让竹》,387,4373)、“满面苍苔痕”(《石请客》,同上)、“彼此痴癖”(《客答石》387,4374)、“苔藓印我面,雨露皴我皮”等(《石答竹》,同上)。“遍索天地间,彼此痴癖。主人幸未来,与君为莫逆。”(《客答石》,同上)清刘熙载谓:“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一丑字中丘壑未易尽言。”[3]168如此频繁刻画“石”意象之丑怪,是为表达卢仝不俯仰随俗、贞心自守的价值追求服务的。卢仝在此,便借“石”意象所包蕴的丑怪,寓托出不媚于俗的傲骨。这一组诗,由假想中的对话构成:“客”和众物之间的话语形成了每一首诗,而这每一首诗之间又是一一对应的对话关系。就是在与“石”的对话中,“石”意象成了卢仝的人格对应物,被卢仝引为了知音同道。“石”的物理属性在此与作为精神品格的“石”意象被结合起来,成为卢仝孤高顽硬、不同流俗的精神风貌的象征。
另如《喜逢郑三游山》一诗仅四句,却写得情趣横生,形神俱备。这当得力于卢仝问答式话语的安置,“他日期君何处好?寒流石上一株松”[1]387,4387。环境是人物精神的一种象征,在某种程度上还可看做是人格的一种外化。一问一答中,诗人不媚世俗、挺生傲岸的人格追求便彰显出来。
三、反问式
卢仝诗歌另一比较突出的结构方式是反问式。这种方式一般是在陈述自己的思想观点后,以反问之笔收束全篇,给人一种言尽而意不穷之感。如《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在写了饮茶种种的美妙感觉后,突然会想到采茶人的苦难,“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1]388,379。正是这样的反诘,将这篇茶歌推到了非同一般品茶风雅的层次。它使我们明白,诗人之所以不厌其烦地把饮茶从一碗写至七碗,对饮茶的种种奇妙感受进行细致传神的渲染,是为了引起谏议孟简对茶何所从来的关注,从而达到为“百万亿苍生”请命的目的。“茶”是孟简所送,卢仝极力描写茶的种种美好,也是在向孟简表示谢意。如果诗篇仅此而已,尽管其写茶之笔神妙无穷,也有堕入庸俗应酬的嫌疑。但卢仝的关注却不仅仅停留在茶所能提供给自身身体和精神的需要上,他仿佛在茶香缥缈的氤氲秀雅中,嗅到了采茶人血泪的味道!于是他想到了茶源,自己喝的茶是孟简所送,那么孟简的茶又取自何方?身为地方首脑的孟简如何才能保证这种“至精至好”之物源远流长,诗人因此而发问:“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其实诗人的答案已蕴涵于诗中,即希望孟简能采用宽松的修养生息政策对待采茶人。结尾一问,是茶歌的点睛之笔,它使全篇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从而使其千百年来流传不衰。
再如《与马异结交诗》,开始用浓墨重彩引用神话、传说引出马异乃天上元气所化,如此想象夸张虚构非同凡俗的奇异身世,是为了突出强调诗人对马异的渴慕之情。好像又怕这样写不合马异之意,故在诗篇又添上一问:“卢仝见马异文章,酌得马异胸中事。风姿骨本恰如此,是不是,寄一字”[1]388,4384。如此一问,一来表明卢仝对马异的推崇景仰,二来显示卢仝极力想尽早得到马异同意交往的信息。这正好与开头两句相对应:“天地日月如等闲,卢仝四十无往还”[1]388,4383,这两句是在对马异表白,四十年来我卢仝没有能够与您结交,真是白白浪费了时光啊!不愿坐视生命“如等闲”般荒废的焦灼渴望,使卢仝在结交诗的结尾,忍不住以发问的形式来要求马异速回信以订交,所以结尾一问是卢仝急于与马异结交渴望的强有力的表达。
还有《走笔追王内丘》以“弦琴待夫子,夫子来不来”[1]3389,4387一问作结,透露出诗人与王内丘的交往是知音之交,正与诗篇开始照应:“自识夫子面,便获夫子心。夫子一启颜,义重千黄金”[1]389,4389。二人之间,是目到意会的神交,故诗中写二人,充满着一切尽在不言中的默契,如写王内丘的离开:“忽然夫子不语,带席帽,骑驴去”[1]389,4389;诗人思念王内丘,笔下景物是:“零雨其愁不散,闲花寂寂斑阶苔”[1]389,4389。在无语中二人进行着心灵的沟通和精神的交流,这一点通过结尾一问更加明白地展示出来。
借假想中的话语对象来陈说,有点类似于白日说梦话,这一话语方式或许正是卢仝行为怪僻的一种结果。卢仝学养深厚,能与其进行心灵对话和精神交流者,又因其交往有限而颇显欠缺。故卢仝的交往诗,突出的便是追求一种意到神会,如《赠稚禅师》:“我来契平生,目击道自存。与师不动游,游此无迹门”[1]389,4390;《将归山招冰僧》:“我心尘外心,爱此尘外物。欲结尘外交,苦无尘外骨。口泉有冰公,心静见真佛。可结尘外交,占此松与月”[1]389,4387。强调的都是一种目到神知、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空灵之交。超凡拔俗者往往孤独,追求精神往还、心灵对话是孤独者内心强烈的渴望。在现实中不能实现的缺憾,会在主体的现实活动中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这适应了释放精神压力和心灵负荷的自我内在置换机制的需要,从而得以完成自我的精神交流。所以,“物外无知己,人间一癖王”(《自咏三首》其三,387,4370)的卢仝,在诗歌中发现了可以倾诉交流的对象,正因为是这种以情为文的倾诉需要,故其诗随着感情的起伏流动自然而成,这便形成了卢仝诗歌狂放不拘的艺术个性。
通过上述对卢仝诗歌结构方式比较细致地探讨,希望本科生在学位论文的选题时,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自己独到的思考,如可以把平时不太为人注意的研究对象拿来研究,也可以突破思想内容、艺术风格、时代背景等传统的研究模式。只有目光不同、思维模式不同,才能写出真正合格的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1]彭定求.全唐诗:卷三八九[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卷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刘熙载.艺概:卷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来源:学理论·下 2010年3期

.—— END ——.

相关文章

分类目录

最新发布

热读排行

热门标签

客服在线,微信扫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