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撰写:问题与对策
发布时间:2018-12-11 点击率:0
摘要:文献综述已成为本科生毕业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很大程度影响着毕业论文的好坏。本文指出本科生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撰写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文献选择与主题相关性不大、简单的罗列、堆砌资料、引文及格式不规范;并给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如搜集文献应尽量满足代表性、前沿性;撰写原则是“六经注我”而不是“我注六经”;写作中要评述结合,有述有评;格式规范、避免剽窃。CNKIpro论文查重网提供知网论文查重服务,所有论文查重系统均来之官网检测,查重报告均支持验证真伪!不论您学习哪个专业,写作什么类型的论文,只要您有文本相似度检测的需求,知网查重检测系统总有一个版本适合您。
关键词: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8-0003-02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对本科生学位论文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和规范。几乎所有高等学校的本科生毕业论文要求中,文献综述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般而言,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对某一学科、专业或专题的大量文献进行阅读、整理、筛选、分析、综合和提炼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综合叙述研究状况的情报研究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文献的搜集、整理、分析是文献综述撰写的必要前提。从理论的角度来看,文献综述又是学术研究的基础和起点,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学术论文的质量。这是因为学术研究的开展、学术论文的写作是以大量阅读与主题相关的文献资料为基础的,而文献综述正好反映了研究者对该主题当前研究现状的了解程度,包括对现有研究观点的理解、批判以及新研究在该领域的定位和必要性。总之,文献综述是论文写作不可或缺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它可提供研究主题和研究可行性的方向。就学术论文的文献综述而言,其基本特点主要如下:①综合性。综述必须是“纵横交错”、“内外兼顾”,一方面以论文主题的研究演进为纵线;另一方面以国内到国外的研究进行横向比较。②前沿性。综述是对围绕论文主题的近、新理论及其观点的阐述,应该能准确反映当前理论与实证研究的新进展、动态以及发展趋势等。③评述性。综述不仅是系统、专门、深入描述某一主题当前研究的进展和内容,更是基于论文主题和作者自身认识分析和评价相关研究和文献,以反映作者的观点和见解。也就是说综述应有作者的观点,否则就不成为综述,而是手册或讲座了。文献综述包括多个类型,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文献综述主要为专题性综述,即以论文主题为对象的专题性综述,它是毕业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其理论前提、来源和基础。因此,一篇毕业论文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献综述的质量。
一、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撰写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通过大量阅读本科生毕业论文,结合多年指导和评阅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经验,笔者认为本科生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撰写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文献选择不合适,与题目相关性不大。主要有三种倾向:一是贪多求全,文献开列过多,但与论文主题相关度不大,造成引文不当。二是根据主观意愿选择性地探讨现有文献,由此文献综述就成为了主观意愿的反映,难以客观、全面反映真实的研究现状。三是文献过少,甚至选择都是早期经典文献,或者直接抄袭文摘检索类文献,而基本未涉及新近的、起核心参考作用、较期刊刊载的文献,当然也就无法做到与论文主题相契合。
2.简单的罗列,照搬照抄,没有主线串起来,不能形成完整的体系。一是,国外研究根据已有的综述直译转抄,难免有抄袭之嫌;二是,没有结合论文主题总结、提炼文献找到自己的侧重点、切入点和视角,使得综述写作无逻辑主线,文献组织不系统;三是,错误的文献综述写作的目的仅仅理解为对文献及其相关研究的了解程度,结果导致综述变成了读书心得体会,未能围绕研究问题展开,从而论文主题脱节。
3.对论文主题所涉及的学术动态了解和掌握得不够,难以做到准确精练地评述。资料堆砌,但无主攻方向,内容既无重点又不深入,层次不清,概念模糊,甚至有误。一是,在决定论文研究主题前,对主题所属的领域及相关领域的了解不够;二是,对研究主题的研究信息掌握不够,没有深入探究;三是,在综述中对现有研究的归纳和评述不到位,如对现有研究观点的批判性不足、没有给出新的研究方向和议题等。
4.引文及格式不规范。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所引用的文献只根据摘要加以引用,并不是亲自读过的原著全文。其二,引用由文献引用的内容而并未见到被引用的原文,往往造成误解或曲解原意,有时甚至给综述的科学价值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其三,未能按学校毕业论文的相关要求,在引文内容与信息方面不够全面,准确。从严格意义上说,是不尊重知识产权,会被视为剽窃。如,间接引用,根据某些文章摘要而引用,而不是直接引用。
二、对策分析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结合专题性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和特点,现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基于毕业论文主题选择切题的相关文献,力求文献的经典、重要、前沿性,体现新的研究动态。①文献的搜集要保证全面性和完整性。在文献的收集过程中,应尽量做到广、博、全三原则,从而保证文献的完整、集中。因为掌握全面、完整的文献资料是写好文献综述的基本前提之一。在此基础上综述内容又要切忌面面俱到,而应该越集中、越明确、越具体越好,避免成为浏览式的综述。②在引用文献时,要将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作为文献选择的根本标准。因为同一观点的文献可能有很多,这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这就要求作者在对文献进行全面、系统收集的基础上,以严谨的科学和专业态度寻找、评估以及整合已有文献研究的证据,确保文献综述完整不偏。要以端正的学风,对待文献中的冲突和矛盾,分析个中原因、方法与结论,从而为后面的研究及论文奠定成功的基础,使论文的研究结果对后续研究有应用价值和理论意义。③注重文献的前沿性,在引用文献中,70%的应为5年内的文献。同时,掌握好查找文献资料的方法:一种是根据自己所选定的题目,查找内容较完善的近期(或由近到远)期刊,再按照文献后面的参考文献,去收集原始资料。这样“滚雪球”式的文献查找法,能较好地提高收集文献的效率,使得我们能在相对短的时间段内收集到大量所需文献。另一种较为省时省力的科学方法,是通过检索工具书查阅文献。常用的检索工具书有文摘和索引类期刊,它是查阅国内外文献的法宝,良好利用之,就能快捷、有效地找到所需文献。此外,在平时学习中,随时积累,做好读书文摘或笔记,以备用时查找,可起到拾遗补缺作用。
2.要做到“六经注我”,而不是“我注六经”。文献综述不是文献观点的简单重复和汇总,而是文献为我所用。即基于毕业论文的切入点、创新点和视角去归纳、总结、提炼文献,为论文奠定研究分析的基础。这就要求作者在写作时按照自己的侧重点、视角理清思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写到什么程度,前后如何呼应,都要有一个统一的构思。在具体写法上可采取纵向写法、横向写法以及纵横结合等形式:①纵式写法,所谓“纵”就是文献的历史演进历程,即按文献的时间先后顺序或专题本身发展层次,对其历史演变、目前状况、趋向预测作纵向描述,从而勾画出某一专题的来龙去脉和发展轨迹。纵式写法要把握好研究主题,将主题所涉及的完整发展脉络说清楚,要言简意赅、紧密衔接,并要评价现有成果及分析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也就是说,必须结合自己的论文题目和主要研究内容,写出有别于他文的特色。②横式写法,所谓“横”就是国内外文献的比较。它就是对国内外某一专题在内的各个方面,如各派观点、各家之言、各种方法、各自成就等加以描述和比较。通过横向对比,既可以分辨出各种观点、见解、方法、成果的优劣利弊,又可以看未来的研究发展趋势和方向。③纵横结合式写法,是指在同一篇综述中,既采用纵式又采用横式的写法。例如,写历史背景采用纵式写法,写目前状况采用横式写法。通过“纵”、“横”对比,广泛地综合文献资料,全面系统地认识某一专题及其发展方向,做出比较可靠的趋向预测,为新的研究工作选择突破口或提供参考依据。无论是纵式、横式或是纵横结合式写法,都要求做到:一要全面系统地搜集资料,客观公正地如实反映;二要分析透彻,综合恰当;三要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四要语言简练,详略得当。
3.述评结合,做到有述有评。整合涉及论文主题的主要研究信息,并将其系统表述、归纳和评价是文献综述的根本目的。文献综述要针对某个研究主题,就目前学术界的成果加以探究。从自己文章的主题与创新点结合起来去评述,由此才能引出自己的问题,找准自己文章的创新点。创新包括多种模式,不要拘泥,如组合创新。要达到以上要求,必须结合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和现实经验,对阅读过的文献资料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写出自己的理解和评述,将客观资料和主观认识统一起来,我们才能从中发现新问题和创新点。文献综述的价值,不仅取决于其中新信息与知识的多少,更取决于我们对文献作者及编辑者的观点与看法的理解深浅。这就要求在阅读文献时,尽量避免主观偏见的影响,客观地叙述和比较国内外文献的观点、方法以及所取得的贡献和成果,评价其优劣点。尤其是,要根据自己论文的主题和研究需求来做批判,并注意不要给人以吹毛求疵之感。
4.注意格式规范,尊重知识产权,引用注释要准确可靠,不要有“二手货”,保证严谨,避免剽窃。首先,引用文献要准确可靠,符合原文的基本观点。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因此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和观点,做到忠实文献内容。其次,主要和新近的文献应是作者亲自阅读过的原文,尤其是外文文献。再次,参考文献必须是直接阅读过的原文,并且要注意引用观点的原创性,不能间接引用,以免对文献理解不透或曲解,造成观点、方法上的失误。
参考文献:
[1]张丽华,王娟,苏源德.撰写文献综述的技巧与方法[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1).
[2]陈道兰.本科毕业论文的文献综述写作[J].中国西部科技,2010,(10).
[3]时俊卿.撰写文献综述应注意的问题[J].教育科学研究,2004,(7).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