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范文-中国特色网络流行语中的隐喻
发布时间:2017-07-24 点击率:0
资料收集:
[1] Brownell, Hiram H., and Heather H. Potter. “Inference Deficits in Right-Brain Damaged Patients.” Brain and Language 27 (1986): 310-21.
[2] Erikson, Erik. Childhood and Society. 2nd ed. New York: Norton, 1963.
[3] Kang, Mingliang. [康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 http://www.cajcd.edu.cn, 1998-08-16/1999-10-04
[4] Stewart, Donald C. “What Is an English Major, and What Should It Be?” College Composition and Communication 40 (1989): 188-202.
[5] Yu, Yongding. [余永定]. 财政稳定问题研究的一个理论框架[J]. 经济. 2005,(7): 25-29 .
[6] Zhang, Zhijian. [张志健]. 严复思想研究[M]. 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 1989.
此处请学生参考此模板写参考书目,参考书目要有一定的数量。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的语言学家对于隐喻有着较深层次的研究。1908年,George Lakoff & Mark Johnson 发表了 Metaphors We Live By(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标志着认知观的隐喻研究全面开始。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看,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其结构很简单,由始源(source)和目标(target)两项组成,把始源域的框架投射到目标域上,便形成隐喻。在隐喻结构中,两种通常看来毫无联系的事物被相提并论,是因为人类在认知领域对它们产生了相似联想,因而利用对两种事物感知的交融来解释、评价、表达人们对客观现实的真实感受和感情。作为认知主体,人们的认知方式不仅反映了其语言本身的特点,更深层次地反映了文化的内涵。Lakoff 和 Johnson 在 1980 年提到过,在英语日常生活的表达中,有超过七成是有隐喻性的。隐喻的目的是“用文学语言尽可能全面并且简练的描述一件事情或者品质”( Newmark,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当然,Lakoff等人的研究是吸收了前人的成果,但其成果更系统、更全面。还有Davidson的隐喻理论;康德、布鲁门伯格、怀恩里希对隐喻认知理论的贡献。1999年Victor Balaban明确论证了隐喻跟文化模型有关的说法(Steen.G&R.W.Gibbs.Jr.Metaphor in Cognitve Linguistics [C].Amsterdam:Benjamins,1999.)。在隐喻研究发展的过程中认知语言学学会(ICLA)发挥了重要作用,上许多重要的隐喻研究学者都参加该会的活动。语言学家马克特纳(Mark Turner)也发表了《语言与文学心理》(Language and The Literary Mind),以及Death Is the Mother of Beauty:Mind,Metaphor and Criticism [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1987.等著作。但关于网络流行语隐喻现象的研究文献数量非常少。大都是理论性的研究、出版物。
在中国,对于网络语言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的研究成果也是近七八年才出现的。研究时间虽短,但发展很快,出版了几本专著,发表了一系列论文。于根元和刘海燕的著作《网络语言概说》和《网络语言》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网络语言的分类、特点以及网络词语的产生原因的问题,是到目前网络语言研究的代表。而网络语言研究的论文主要是在考察部分网络词语的特点的基础上,分析网络新词语的分类、特点、以及网络词语的规范问题。也有小部分文章涉及到网络语言的生成原因问题。网络词语己经成为当前语言研究的热点之一,从检索到的有关文献来看,研究者大都把研究一般词语的方法用于网络词语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有关理论对网络语言的研究仍然凤毛麟角。大多数文章或是阐述网络流行语的隐喻,或是研究网络流行语的翻译方法,但其研究的范围也仅局限与文学、修辞用语的隐喻翻译。在中国期刊数据库收录的1990-2011年间全国多种期刊发表的各类文章中,主题中包含“网络流行语”和“翻译”的文章有12篇;包含“网络流行语”和“隐喻”的文章只有10篇;而主题包括“中国特色网络流行语译”和“隐喻”的文章居然一篇都没有。在全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中,有关“网络流行语”和“隐喻”的文章也只有4篇:1)常楠.《网络流行语中的隐喻现象研究》,山东大学,2008. 2)李丹丹.《顺应论视角下网络流行语中的词汇隐喻研究》,广东商学院,2010. 3)詹娇.《网络语言形成发展的动因分析及其影响》,辽宁师范大学,2010. 4)孙翠翠.《从“杯具”的迅速流行看网络谐音词的发展趋势》,吉林大学,2011。同样的搜索在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则没有此类文章。
理论和实际意义:
理论意义:在国内外语言学家悉心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利用已有的理论和方法把网络流行语、中国特色及隐喻结合起来分析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用语,让网络用语看起来更有意思。
实际意义:中国社会飞速发展,网络已逐渐深入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把关于隐喻的普遍原理应用到与现代社会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网络流行语分析中。有助于加强中外人民的交流,避免由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背景差异等造成的不必要的分歧、误解,也使隐喻研究变得有趣。
写作大纲:
引言
1.网络流行语简析
1.1网络流行语的定义
1.2网络流行语的特征
1.3中国特色网络流行语的起源
2.隐喻现象简析
2.1隐喻的定义
2.2隐喻的分类
3.隐喻作为一种构词法
3.1具体构词方法
3.2隐喻构词法的作用
4.网络流行语中的隐喻现象
4.1三类隐喻在网络流行语中的使用
4.2网络隐喻对语义变化的影响
4.3隐喻在网络流行语中的功能
结论
【 2012 届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表
专 业: 英语专业 填报时间:
题 目 中国特色网络流行语中的隐喻
Metaphors in Internet Word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学生姓名 班级学号 080706128 指导教师
】
以上是本站就原文内容做的整理,仅供参考,具体公告文件还请到该校官网查看。
CNKIpro论文查重网温馨提示:论文写作中可以借助论文检测系统帮助你修改论文,特别是降低重复率这块非常有效果!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