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查重资讯 >> 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 >> 参考文献存在的不良引用行–知网论文查重样例

参考文献存在的不良引用行–知网论文查重样例

发布时间:2017-12-11  点击率:0

参考文献在的不良引用行--知网论文查重样例,参考文献是论文写作的基础和依据,是一种形式的学术论著都不可或缺的内容。一篇完整、规范的学术论文应包括标题、摘要、关键词、前言、方法、结果分析和参考文献(又称引文)诸部分。

2.1 顶礼膜拜,争傍名家

就学术研究而言,某一学科或领域里的教授、专家和学者,他们对研究问题的真知灼见,对科学发展的大胆探索,在发明创造中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往往被人们所推崇和尊重,名人效应也应运而生。在时下一些作者所撰写的论文中,对名人们论著(论文)的引用似乎也成了一种时髦。从一定意义上讲,参考文献的范围可以影响论著水平的高低。如果论著所引用的参考文献大多是公认的重要著作,又是该研究领域里的人士所撰写,那有可能会给人一种先入为主的感觉,即作者能参考和研究他们的著作,似可说明获取信息的能力强,占有资料精准全面,其论文的立论基础扎实,研究的档次和水平起点高远,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前沿性。攀附在这些参考文献上的论文质量也便不言而喻了。然而,即使是专家、教授、,也并非篇篇文章都达到水平,也有不是他深究的研究领域,切不可顶礼膜拜,盲目攀附。

2.2 非“核”不引,彰显档次

近年来,核心期刊的原始功能(期刊订购与指导作用)逐步退化,而学术评价功能却渐趋突起。争取跻身“核心期刊”之列,追求在核心刊物上发表文章,已成为一些学术刊物和众多论文作者的强烈愿望。由于参考文献是对著作者、论文和刊物等进行定性定量评估的一个重要因素,某一期刊载文的被引频次对于该刊物能否被选入核心期刊至关重要;而通过分析某篇作品被引用次数多少也大体可衡量该文的学术价值和作者的科研水平。还由于刊登在核心期刊上的文章,作者可以得到单位的科研奖励,又是评职称中的靠硬条件。因为论文出身于“名门”,那肯定是不俗的,专家在评价和写评语时,也会出口谨慎或手下留情。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有的作者为了达到发表文章的目的,不是在提高文章的质量上下功夫,而是煞费苦心在参考文献上打主意,将所投期刊上发表的名人名篇作为参考文献在文后列出,即使并没有真正参考引用过这些著述,他也一厢情愿地认为,这样做能够增大文章被录用的机会

2.3 张冠李戴,蒙混过关

当今,评价研究论文学术水平时,参考文献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因此,作者们在撰文时,对于为自己的研究提供事实、数据等依据以及给文章论点、思路带来重要启发、有参考借鉴作用的文献都一一列出。这样做不仅可以勾勒出自己论文研究的整体脉络,揭示科学的内在联系,更重要的也反映了作者对他人劳动成果的承认与尊重,体现出一个科学研工作应该具备的道德水平。[4]然而,一些作者为了抬高自己论文的质量,以达到发表的目的,大量引用中外文献和知名专家学者的观点。有时尽管专家和人士在这一分支并没有做深入研究,说不上多少真知灼见,甚至与作者论文的主题风马牛不相及,也硬把他们的文章列为参考文献。更为拙劣的是,把自己论文中已经引用的文献,却故意漏引,不标示出来。这种虚愰一枪,张冠李戴,隐瞒参考和引用他人研究成果的行为,尽管可以蒙混过关于一时,却是为真正学人和广大读者所不齿的。

2.4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在学术研究和论文的撰写中,许多研究者(作者)为了使论文的质量得到提升,都尽可能多地引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的文献和该研究领域学者的观点,这是无可厚非的。然而,一些研究者及其文章,明明没有查阅多少外文资料,作者甚或连一门外语也谈不上精通,却标引出多个国家的数种语言的文献;不太熟悉电脑,也缺少网络检索能力的作者,居然可以引用许多的网上资料,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有的发表在“核心”乃至“”杂志上的文章,只有那么几千字,而标引出来的参考文献却有几十上百条,占据一二个甚至二三个页面。如果该文是对某一研究领域、某一时间段国内外研究动态、进展的追踪、概括总结、或是综合性分析评述,那倒也说得过去,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试问,读者是品读文章呢,还是去欣赏那些范围广泛、时空久远和漫无边际的参考文献呢,可以说两者都不是。一篇完整的学术论文,起码是作者个人在前人基础上的独立研究之举,而非利用他引推砌拼凑的无创新观点之作。不管文章需要与否,也不管是否参考过,过多的文献标引,既干扰作者的文章观点,也影响读者的阅读吸收,这决不是论文质量好、水平高,而恰恰是作者自身研究水平和能力低下的反映。对国外文献或的盲目崇拜、过多过滥的标引,都不可能从根本上烘托或改变文章的思想实质。判断论文水平和学术研究价值的关键终究还是著作者的思想、观点及其创造性的劳动,舍本取末的滥引行为只能弄巧成拙。

2.5 自引为乐,孤芳自赏

随着引文分析理论的引入、应用和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参考文献在学术论文中的作用显得日益重要。美国的科学引文索引(SCI)和期刊引证报告(JCR),基本上是依据科技论文文后的参考文献来进行统计和分析的。故而“引用率”已成为评价一位学者、一篇论文乃至一种期刊学术影响力和水平的重要指标,可为评估学术成果的利用率提供重要依据。[6]正因为引文具有评价作者成果与科研能力的作用,在正常情况下,作品被引用的频次越多越高,说明作者的科研能力越强,科研成果水平越高。不少作者便借机利用文献计量学上的这一成规,乐于自引,以取得多方收获。为了提高自己论文的“被引用率”,不论待发文章的主题、内容与其他文章间的相关如何,将自己以前的论文悉数标出。唯恐他人不知道还发表过这些文章。这种人为炫耀自己学术成果,以图扩大学术影响的自引行为,实质上已经变了味。应从机制上遏制这种不当自引。[7]诚然,作者也可在评职称、争奖项中获取利益,但实在是一种不明智的短视行为。而从学术角度来说,过渡的自引,往往还具有排他性。作者在利益的驱使下,亦会学术道德缺失,把那些自己真正参考和引用过的文献弃之不顾,隐藏起来。如此行为,抹杀了他人的研究成果,自己文章的学术水平也高不起来,还可能造成侵犯他人著作权的纠葛。

.—— END ——.

相关文章

分类目录

最新发布

热读排行

热门标签

客服在线,微信扫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