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查重资讯 >> 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 >> 知网查重样例–研究生学风的现状分析

知网查重样例–研究生学风的现状分析

发布时间:2017-11-02  点击率:0

知网查重样例--研究学风现状分析,1.读研动机呈现兴趣与功利并存的个人发展导向,研究生在本科或硕士毕业选择继续深造的目的,对其入学后的表现具有重要影响,社会上甚至曾一度出现研究生“只为学位,不问学问”的说法。

特别是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大学生获得读研的机会和资源都在增加,因此影响他们选择读研的因素也会发生变化。调查发现,研究生选择读研的目的主要集中在“毕业后能找到更满意的工作”和“对科学学术研究感兴趣”上,前者作为的比例为43.7%,后者的比例为39.5%。实际上,这两种选择初衷都是基于对个人未来发展的理性考量。相比之下,受到父母、朋友、户口等其他因素影响或者由于暂时不想工作而选择读研的比例都非常低。

说明,在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大的情况下,读研与否基本上是一种理性选择的结果。而对不同类别研究生的交叉分析发现,学术型博士生基于学术兴趣选择读研的比例占到55.7%,明显高于学术型硕士生(37.4%)和专业学位研究生(26.2%);而对为了“毕业后能找到更满意工作”的选择,则呈现出相反的趋势(见表2)。这与人们通常的感受一致,同时也与对博士生和硕士生培养的定位日益明确密切相关

进一步纳入“研究生的入学方式”这一变量,“免试推荐”、“应届考入”与“工作后考入”的学术型硕士生之间,在读研目的上没有明显的差别;但对学术型博士生而言,“工作后考入”的博士生由于对学术科研感兴趣而读研的比例比“免试推荐”的高出10个百分点,前者为63.7%,后者为53.8%。这一结果也较好理解,对有工作经历的研究生来说,他们选择读研的机会成本更高,因此就会更加理性,大部分是出于对学术科研的兴趣而放弃原来的工作重新读研的。

2.研究生的科研投入相对不足,多数学生尚未养成学术交流习惯“业精于勤,荒于嬉”。科研投入是产出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衡量研究生学风的主要指标。在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就可能产生科研任务进展不顺、研究成果不能及时整理、学位论文无法按期完成等问题,因此有人就会为了满足必须的要求而选择走“捷径”,抄袭、拼凑、伪造、搭便车等学术失范行为随之产生。通过对研究生科研时间的调查发现,部分研究生用于学习和科研的时间明显偏少,有38.7%的研究生每天用于学习、科研的时间不足4个小时,而在8小时以上的仅占13.5%。

当然,这一指标在不同类型的研究生之间也有明显差异,学术型博士生的时间投入多,平均为7.4小时,其中每天投入8小时以上的占27.6%,不足4小时的为16.1%;其次为学术型硕士,平均为5.1小时,其中每天投入不足4小时的占到43.1%;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时间投入少,平均仅为4.6个小时,其中将近一半的同学每天投入学习的时间不足4个小时(见表3)。显然,这一情况与当前对博士、硕士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术标准严格与否是一致的,也是不同类型研究生科研压力大小不同的直观反映。但总的来看,我国高等教育仍然存在“严进宽出”的情况,不少同学上大学或读研之后会不同程度地认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已经实现,刻苦学习的动力不足,从而出现明显的懈怠。研究生参加各类学术讲座、报告或讨论是开阔视野、启发灵感、交流成果、促进学科交叉、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同时也能有效地促进校园学术氛围。

对研究生而言,学术交流应该成为主要的学习途径,其作用不亚于正式的课程学习。但是,目前各高校的研究生教育中都存在学生参与学术活动兴趣不高、学术交流氛围不浓的问题。调查显示,研究生一学期参加学术讲座或论坛等交流活动的平均次数为5.5次,39.5%的研究生每学期参加的学术交流不多于3次,10次以上的仅占7.9%。特别是博士生在学术交流方面并没有比硕士或专业学位研究生高出多少(见表4)。当然,博士生参加学术交流的频率跟其入学动机有明显的相关性。交叉分析显示,出于科研兴趣读研的学生每学期参加学术交流的次数为6.8次,明显高于“毕业后能找到更满意工作”的研究生(5.3次)。

.—— END ——.

相关文章

分类目录

最新发布

热读排行

热门标签

客服在线,微信扫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