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查重样例–设计认知不协调诱发研究生推卸成长责任
发布时间:2017-10-18 点击率:0
科研设计是为满足研究生教育质量要求,预先设定的一整套人才培养机制,其主要问题集中在论文审查机制、导师责权机制及奖助投入机制三个方面。论文审查机制的责任偏向性“催生”研究生自我辩解行为。论文质量是导师与研究生学术合作效能的主要反映指标,但看似完善的论文质量保障机制却恶化了导师的学术境遇。
首先,在学术评价不严、制度执行不力、违约成本不高、德行教育不周的情况下,导师的审查难度与甄别成本一再提高,却必须为门生的失范行为与低劣成果担责。
其次,硕士论文无法达标而屡生事端的情况逐年增加,大学因此不断降低答辩要求,以致坚守学术规范的导师,不敢轻易行使论文否决权。
后,某些学校将论文发表数量及影响因子等与导师业绩考核、职称评审挂钩,使得部分导师以是否发表论文作为学生能否毕业的“生死决”,这既使真正希望学生投身科研的良师被妖魔化为“论文收割机”,又让研究生的自主科研意识消解于师生重复博弈的利益场中。导师责权机制的外部合理性“催眠”研究生自主科研意识。导师的教育理念决定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其学术观念影响研究生的科研偏好,其个人愿景和责任意识关乎研究生的成长空间。
倘若导师不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研究生极易出现科研抵触情绪。学生欲成长、成才、成人,相较于导师应当承担的教导、引导、指导之责,研究生理当具备不可推卸的使命感和不容缺失的自律心。但责任的天平大幅倒向导师,给研究生群体为其科研意识“沉睡”找到了推诿之辞。但凡高校出现师生冲突,部分媒体一味“同情”学生,不分青红皂白将责任归咎于当事教师或校方。研究生既不必寒窗苦读又无需担负责任,大学自然沦为“无限责任公司”,这客观上恶化了科研生态。
奖助投入机制的过度正当性“催育”研究生自我服务偏见。研究生的经济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科研投入度。2013年,国家明确了完善研究生奖助政策体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同时,大多数导师以多种方式为研究生提供经济援助。研究生基本经济状况的改善,使其潜心向学的可能性增加。但经济状况改善与研究生科研意识觉醒及其学术能力提升,没有必然相关性。
原由有二:
,奖学金、助研津贴等经济收入仅是保证研究生能正常生活的保健因素之一。保健因素若无法满足,固然会显著降低其生活满意度;但即便得到满足,也未必能激发科研动力。
第二,科研奖励等激励因素可提升学习动力,但过度奖励不仅令研究生疏于关注自身成长及学业成就,还使其在激励失效或终止后产生倦怠情绪。更有甚者,倘若研究生认定惟有获得高额奖励才愿意付出“科研劳动”,科研经费稀缺的导师便易被污名化为“守财奴”
.—— END ——.